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温州“大变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44670
  • 作      者:
    周德文,唐灿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以温州大变局为例分析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书中可以看到所谓温州精神就是发现机会、在纷繁的市场变化中找到赚钱的机会,这是长期积淀商业文化具备的素质;其次是大胆冒险,抓住机会就不放过;不怕失败,在温州人屡次创业中失败、跌倒,特别常见,但是他们总能够收拾心情找到新的机会,开始下一轮的机会,所以现在温州的困难肯定是小困难,他们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温州人的创业土壤,真正的生意人也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和深刻领悟。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德文,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兼任世界经济贸易联合促进会副会长。温州市八届政协常委、温州市十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唐灿,媒体工作者,多年来从事财经、商业写作,公开发表深度报道数十万字,并长期担任多家湘籍知名企业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实体经济崩溃,投机之风横行,私企老板跑路,百姓人心惶惶……民营经济发展先锋面对种种困境如何突围?这将会促进国家在金融和民生领域有何动作,会给2014年以后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讯息?
深刻解读中国经济迷局,探寻草根商业阶层“中国梦”破灭的基因,全方位揭示经济崩盘的原因、历程、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指出民营经济未来在中国发展的出路。
展开
精彩书摘
温州游商与供销军
穷则思变,树挪死,人挪活,一技在身走四方,能干的温州人出走温州,远赴他乡谋求生计。
20世纪70年代,温州人一把刀,一把剪,一个弹棉弓,四海为家闯天下。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朱康曾这样说:“30年前,温州的手艺人就已经遍及中国各个角落,他们是构成初级‘温州模式’的骨干力量。”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在国内,温州人散布在大江南北,走遍万水千山。
首都北京城里有著名的“温州村”,大钟寺、五道口、沙窝、大邻亭等地都散布着温州人的身影,章光“101”的发明者赵章光、“中国阿信”徐小英、纽扣大王、商标大王等温商的典型代表,都聚集京城;近水楼台的上海更是温州人的天堂,有成千上万的温州人正隐身在上海南京路那生意兴隆的店铺背后;在彩云之南的昆明,在改革开放前后迎来了一批温州人,他们从擦皮鞋、弹棉花、摆地摊开始积累资本,数十年的发展后,温商在昆明建立了大本营——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距离不是问题,跋山涉水,据不完全统计,进藏行商的外地人中有将近一半的来自温州,在遥远的拉萨有一条“温州街”,以温州人最擅长的裁缝铺为主。
长年累月游走四方的温州人,精于人际交往,拥有了强大的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熟悉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掌握了各区域的市场需求,建立了可靠稳定的销售渠道。
之后,在温州的“小商品”开拓“大市场”的过程中,温州的农民供销队伍深入全国市场的各个城镇和乡村,再次为“温州模式”立下汗马功劳。
陈云华在《会赚钱的温州人》中写着:“柳市五金低压电器专业市场,有4000多名购销员常年在全国活动;被誉为东方最大纽扣市场的桥兴纽扣市场,有近万名农民购销员串成了一个全国性销售网,全乡徽章、标牌、塑片市场,有7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宜山区再生腈纶市场,有5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衣服走村串巷……”
这些被称为“天兵天将”的温州供销团曾经一度达到14万人以上,他们吃苦耐劳,风雨无阻,无孔不入,所向披靡。他们的构成非常复杂,有的是农民,有的是乡镇企业的职工,还有些是复员军人,占相当比例的,则是由那些走四方的“弹棉郎”等手艺人转行而来。
有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在温州柳市,40岁以上的老板都当过电器供销员。新华电器的郑元孟本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成为供销员;天力管件的柳知春出身铁匠,也跑过供销;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更是凭借走南闯北跑供销,积累了第一桶金。
胡成中那段推销员的经历,就如同南存辉补鞋的经历一样,刻骨铭心。
1978年,年仅18岁的胡成中带着姐姐给的200元钱,平生第一次乘上开往长沙的火车。长沙郊区的乡村土路上,胡成中背着样品在泥泞中艰难跋涉。馒头和水背在身上,一般在村户家借宿,实在找不到住的地方,找个草垛也能过夜。年末,为了推销低压电器,胡成中已经在长沙郊区85个村子的抽水站间连续跑了十几天。远处驶来一辆拖拉机,他拼命追赶,可拖拉机还是驶了过去。他只能在寒冷中耐心等待搭乘下一辆车,载他到下一个推销地点。
一天夜里9点,在公路上冒着刺骨寒风等了4个多小时,胡成中才吃力地爬上了路过的运煤车。此时,他心中唯一的心愿是能喝上一碗热开水,能在两块钱一夜的通铺上肆无忌惮地睡一觉。这天,胡成中赚了100元。那年,中国农民的贫困线是年纯收入100元。
作为东方的犹太人,温州人操着吴语软侬,带着一身技艺,远赴重洋,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都有温州商人的群体,“四海为家,商行天下”是温州人最好的写照。
温州人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发生在一两百年前。第一批出走海外的温州人,带着瓯绣、木雕等技术,通过各种方式“偷渡”漂洋过海,前往欧洲等国。
苏东在《解读中国经济奇迹:了不起的中国人》中记载:
温州人移民欧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并在各地招募了大约14万劳工赴法国支援协约国军队。根据与英法政府签署的合同,这些劳工每天报酬为5法郎。当时温州一带百姓生活贫困,因此青年人纷纷应召。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劳工中大多数乘船回国,也有部分幸存的温州人选择了留在法国。
许多年过去后,这些人中的一些人依靠自己的吃苦能干发了财。他们发达的消息传回老家后,吸引更多的温州青年来到法国谋生。许多温州青年凭着擅长石雕的技能,另一些则依靠另一拿手手艺——皮件制作,经过漫长的路程辗转到达法国。他们最初一般都在火车站附近落脚,一开始靠出卖劳力,或从小商小贩做起,走街串巷卖一些杂货、日用品。
很长一段时间里,“游商”都是温州人的代名词。
2003年,第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隆重举行。据当时2003年温州市统计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有160多万温州人遍布于神州大地,创办的企业达3万多家,其中个体工商户37万多个,年销售总额达30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40多万温籍华侨,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温州归侨侨眷就有43万人。
温州人在海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人数,温州人为当地经济带去的活力不可估量。
《欧洲时报》曾经以法国巴黎为例,对温州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阐述。据称,目前生活在法国的温州人超过10万人,通过近20年的努力,温州商人在巴黎的2、3、11区,从事童装、电脑、餐饮等行业,购买商铺,抢占地盘,逐渐将当地的犹太人排挤出去,建立了属于温州商人的领地。
由此可见,一份在温州本土,一份散布全国,一份远在海外,温州经济有三份之说,并无夸张。
如今,温州市歌《会飞的家乡》似乎依然在诉说着温州游商们的辛酸历程:“因为有了翅膀,也就有了飞翔;因为有了飞翔,也就有了天堂……五彩鸟飞过的地方,有我温州人的歌唱;五彩鸟落脚的地方,是我温州人的家乡……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因为有了梦想,哪有什么敢与不敢;因为弄潮赶浪,哪怕浪花湿了翅膀!”
温州游商与供销军
穷则思变,树挪死,人挪活,一技在身走四方,能干的温州人出走温州,远赴他乡谋求生计。
20世纪70年代,温州人一把刀,一把剪,一个弹棉弓,四海为家闯天下。温州市委党校教授朱康曾这样说:“30年前,温州的手艺人就已经遍及中国各个角落,他们是构成初级‘温州模式’的骨干力量。”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在国内,温州人散布在大江南北,走遍万水千山。
首都北京城里有著名的“温州村”,大钟寺、五道口、沙窝、大邻亭等地都散布着温州人的身影,章光“101”的发明者赵章光、“中国阿信”徐小英、纽扣大王、商标大王等温商的典型代表,都聚集京城;近水楼台的上海更是温州人的天堂,有成千上万的温州人正隐身在上海南京路那生意兴隆的店铺背后;在彩云之南的昆明,在改革开放前后迎来了一批温州人,他们从擦皮鞋、弹棉花、摆地摊开始积累资本,数十年的发展后,温商在昆明建立了大本营——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距离不是问题,跋山涉水,据不完全统计,进藏行商的外地人中有将近一半的来自温州,在遥远的拉萨有一条“温州街”,以温州人最擅长的裁缝铺为主。
长年累月游走四方的温州人,精于人际交往,拥有了强大的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熟悉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掌握了各区域的市场需求,建立了可靠稳定的销售渠道。
之后,在温州的“小商品”开拓“大市场”的过程中,温州的农民供销队伍深入全国市场的各个城镇和乡村,再次为“温州模式”立下汗马功劳。
陈云华在《会赚钱的温州人》中写着:“柳市五金低压电器专业市场,有4000多名购销员常年在全国活动;被誉为东方最大纽扣市场的桥兴纽扣市场,有近万名农民购销员串成了一个全国性销售网,全乡徽章、标牌、塑片市场,有7000多人在外推销产品;宜山区再生腈纶市场,有5000多人跋山涉水,挑着一袋袋衣服走村串巷……”
这些被称为“天兵天将”的温州供销团曾经一度达到14万人以上,他们吃苦耐劳,风雨无阻,无孔不入,所向披靡。他们的构成非常复杂,有的是农民,有的是乡镇企业的职工,还有些是复员军人,占相当比例的,则是由那些走四方的“弹棉郎”等手艺人转行而来。
有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在温州柳市,40岁以上的老板都当过电器供销员。新华电器的郑元孟本是一名赤脚医生,后来成为供销员;天力管件的柳知春出身铁匠,也跑过供销;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更是凭借走南闯北跑供销,积累了第一桶金。
胡成中那段推销员的经历,就如同南存辉补鞋的经历一样,刻骨铭心。
1978年,年仅18岁的胡成中带着姐姐给的200元钱,平生第一次乘上开往长沙的火车。长沙郊区的乡村土路上,胡成中背着样品在泥泞中艰难跋涉。馒头和水背在身上,一般在村户家借宿,实在找不到住的地方,找个草垛也能过夜。年末,为了推销低压电器,胡成中已经在长沙郊区85个村子的抽水站间连续跑了十几天。远处驶来一辆拖拉机,他拼命追赶,可拖拉机还是驶了过去。他只能在寒冷中耐心等待搭乘下一辆车,载他到下一个推销地点。
一天夜里9点,在公路上冒着刺骨寒风等了4个多小时,胡成中才吃力地爬上了路过的运煤车。此时,他心中唯一的心愿是能喝上一碗热开水,能在两块钱一夜的通铺上肆无忌惮地睡一觉。这天,胡成中赚了100元。那年,中国农民的贫困线是年纯收入100元。
作为东方的犹太人,温州人操着吴语软侬,带着一身技艺,远赴重洋,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都有温州商人的群体,“四海为家,商行天下”是温州人最好的写照。
温州人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发生在一两百年前。第一批出走海外的温州人,带着瓯绣、木雕等技术,通过各种方式“偷渡”漂洋过海,前往欧洲等国。
苏东在《解读中国经济奇迹:了不起的中国人》中记载:
温州人移民欧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并在各地招募了大约14万劳工赴法国支援协约国军队。根据与英法政府签署的合同,这些劳工每天报酬为5法郎。当时温州一带百姓生活贫困,因此青年人纷纷应召。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劳工中大多数乘船回国,也有部分幸存的温州人选择了留在法国。
许多年过去后,这些人中的一些人依靠自己的吃苦能干发了财。他们发达的消息传回老家后,吸引更多的温州青年来到法国谋生。许多温州青年凭着擅长石雕的技能,另一些则依靠另一拿手手艺——皮件制作,经过漫长的路程辗转到达法国。他们最初一般都在火车站附近落脚,一开始靠出卖劳力,或从小商小贩做起,走街串巷卖一些杂货、日用品。
很长一段时间里,“游商”都是温州人的代名词。
2003年,第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隆重举行。据当时2003年温州市统计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有160多万温州人遍布于神州大地,创办的企业达3万多家,其中个体工商户37万多个,年销售总额达30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40多万温籍华侨,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温州归侨侨眷就有43万人。
温州人在海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人数,温州人为当地经济带去的活力不可估量。
《欧洲时报》曾经以法国巴黎为例,对温州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阐述。据称,目前生活在法国的温州人超过10万人,通过近20年的努力,温州商人在巴黎的2、3、11区,从事童装、电脑、餐饮等行业,购买商铺,抢占地盘,逐渐将当地的犹太人排挤出去,建立了属于温州商人的领地。
由此可见,一份在温州本土,一份散布全国,一份远在海外,温州经济有三份之说,并无夸张。
如今,温州市歌《会飞的家乡》似乎依然在诉说着温州游商们的辛酸历程:“因为有了翅膀,也就有了飞翔;因为有了飞翔,也就有了天堂……五彩鸟飞过的地方,有我温州人的歌唱;五彩鸟落脚的地方,是我温州人的家乡……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因为有了梦想,哪有什么敢与不敢;因为弄潮赶浪,哪怕浪花湿了翅膀!”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不可复制的创业史
 草根
 根底浅薄
 “前店后厂”式家庭作坊的兴起
 温州游商与供销军
 风雨侵袭
 崛 起
 市场悄然绽放
 历史欣然翻篇
 第一代温企崭露头角
 温州模式的兴起
 驰名
  第二次创业蜕变
 国际舞台竞风流
 新温商异军突起
 制造业走向品牌化
第二章 实业萎缩
 原罪
 转型期的阵痛
 投机倒把的年代
 欺诈起步的市场
 暴富之下的畸形
 心旁骛 力不足
 内外交困
 纷争升级
 实业精神 渐行渐远
 政商关系 越来越亲
 机心骤起
 错过互联网时代
 炒房、炒矿的热潮
 奇特的金融投资现象
 实业的转移与空心化
第三章 与暴利共存的温商
 与暴利共存的温商
 出租车与新能源
 矿产资源是掘金重地
 上达国企下至民生
 你不知道的舞台
 海外投资有天堂
 疯狂的“温州团”
 炒房:龙港农民城
 温州团的“神州行”
 温州炒房的奇人奇事
 所到之处 房价飙升
 “资”生万“恶”
 难以忘却的过往
 民办金融的风雨征程
 地下钱庄的野蛮生长
 “担保”的变异与猖狂
第四章 债云压城
 泡沫渐灭
 中小企业 潮涨潮落
 内部挤压 生命之重
 深陷2008楼市泥潭
 完败与再战
 迪拜的“烂尾楼”
 楼市全线崩溃
 告 急
 逃之夭夭
 悲情故事
 转型之殇
 众生相
 隐秘钱殇
 全民信贷疯狂
 融资“掮客”逃亡
 金融体制之弊
 黑色钱庄之毒
第五章 归去来兮
 期待新生
 紧急救火
 转机与回归
 资本新流向
 从“地下”到“阳光下”
 小额贷款——阳光样本
 融资平台——民间资本的新入口
 创投基金——合法的出路
 回归实业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家天下”
 品牌“合力”为王
 告别江湖
附录:温州近年经济大事记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