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日文世界
[日]藤井省三
王晓白 译
1994年,大江健三郎(193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的母亲这样对他说:“亚洲作家中最应该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是泰戈尔和鲁迅。健三郎和他们比起来差的远了。”据大江说,他的母亲深深倾倒于中国文学,非常敬爱鲁迅,1934年和大江的父亲一起从四国的山村到上海去旅行,买了鲁迅1934年9月创刊的杂志《译文》,并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热心的读者。而在1947年,大江考上了四国山村的新制中学,从母亲那里获赠了岩波文库《鲁迅选集》,并从那时开始爱读鲁迅的书。2007年5月18日,大江在东京大学做“为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讲演的时候,我问他鲁迅给了他什么样的影响,他大致是这样回答的--一个知识分子向世界诉说切实的事情,用鲁迅这种文体奋不顾身地进行控诉。我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总是想起鲁迅。正如大江的鲁迅读书史讲述的那样,鲁迅在日本也是战前开始就为人所熟悉,虽然是外国的文学家,但在现代日本是作为国民文学来对待,被人们接受的。
(一)第1阶段:介绍和翻译的开始(1909-1926)
日本的新闻界最早介绍鲁迅,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最后一年--1909年的事,那是在明冶中期的代表言论家三宅雪岭主笔的半月刊《日本和日本人》5月1日那一期上。这期的“文艺杂事”栏目中,刊登了这样的报道:“本乡周某,不过二十五六岁的中国人兄弟,读了很多英德两语的西洋作品,而后在东京出版了只需30钱的书《域外小说集》……”记载了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世界文学全集《域外小说集》第一卷的刊行。鲁迅的本名正是周树人。这是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最早介绍鲁迅的文章。进入20世纪20年代,古典中国文学家青木正儿(1887~1964)写了名为《以胡适为中心卷起旋涡的文学革命》的论文,这是不用“周某”,而是把鲁迅的笔名介绍到日本的最早记录。
世界上最早登载鲁迅文学的外语译本是北京的日语周刊《北京周报》(1922年6月4日第19号),译者周作人,作品为《孔乙己》。《北京周报》其后也刊登了鲁迅亲自翻译的童话《兔和猫》,以及对鲁迅的采访报道,热情地对鲁迅进行介绍。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居住着如《北京周报》记者丸山昏迷(本名幸一郎,1895-1924)等约1500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共同体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孔乙己》译文刊出的五个月后,清水安三在《读卖新闻》上连载发表了名为《周三人》的文章,向日本国内介绍鲁迅。清水是《北京周报》的投稿者,也是和鲁迅有过交流的牧师和社会事业家。这篇文章和其他一些文章结集于他在1924年出版的《支那当代新人物》和《支那新人和黎明运动》(同为大阪屋号商店)两本著作中。在大正时期,从青木正儿到清水安三,对鲁迅的介绍也在稳步地持续进行中。
(二)第2阶段:从鲁迅翻译潮到鲁迅传记潮(1927-1945)
鲁迅在1919年翻译了武者小路实笃的反战戏剧《一个青年的梦》,而1927年武者小路主持的月刊杂志《大调和》10月号刊登了鲁迅短篇《故乡》的译作。虽然译者不明,但这是日本国内最早译介的鲁迅作品。通信社广东特派员山上正义在文艺杂志《新潮》1928年3月号发表了文章《谈鲁迅》,该文鲜明地描写了广州时代的鲁迅形象,作为鲁迅论十分出色。
这一年之后鲁迅作品的翻译开始增加,1937年改造社出版了全7卷的《大鲁迅全集》,鲁迅成为了日本读书界不能或忘的名字。和《大鲁迅全集》并称而具有影响力的是岩波文库版《鲁迅选集》(1935)。编译者佐藤春夫(1892~1964)在自己家中招待过田汉、郁达夫等中国留学生,与他们亲密交往。佐藤的学生、东京帝国大学支那文学科(现东大文学部中国语言文学科)毕业的增田涉于1931年前往上海的时候,佐藤为他给内山完造写了介绍信,于是内山介绍增田与鲁迅见面,增田幸运地得以每天三个小时在鲁迅住所接受个别讲授《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而后佐藤春夫和增田共译出版的《鲁迅选集》畅销十万部,对鲁迅作品在日本以及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韩国的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岩波文库出版之前,佐藤为了邀请健康堪忧的鲁迅到日本来疗养而“奔走”,鲁迅也表示“我实在不知如何表达感谢之情”(写给内山的日文信,1932年4月13日)。
东京外国语学校支那语部(现东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部中文专业)的教官和毕业生组成了东京外语小组,他们在20年代前半叶的中文课程中级教科书中,选用了以鲁迅为首的五四新文学作品。1929年出版了神谷衡平编著的《现代中华国语文读本》前后篇和宫越健太郎的《支那短篇小说集》,分别收录了《风筝》、《兔和猫》、《社戏》和《故乡》。
……
展开
20世纪末以来,大家高喊要去除鲁迅神话,但鲁迅即使在西方,没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环境,他依旧是始终维持唯一非常神话性的现代作家。”
——[新加坡]王润华
“一个知识分子向世界诉说切实的事情,要用鲁迅的文体奋不顾身地进行控诉,我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总是想起鲁迅。”
——[日本]大江健三郎
“疯人,只有失去自我保护本能的疯人,才能成为令中国读者相信的人物。”
——[俄罗斯]艾德林评《狂人日记》我们不止要纪念一位过去的伟人,我们还要为一位
“活在当下的伟人而庆贺,他始终且仍将给我们以厚赠。”
——[意大利]安娜·贝雅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