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间随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705162
  • 作      者:
    薛仁明著
  • 出 版 社 :
    同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人间随喜》收录作者近年来在两岸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分为六辑:“躁郁时代”、“台湾现场”、“志士修行”、“礼乐文明”、“文化兴邦”、“教育之道”。这些文章从当下社会问题谈起,落脚到回归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上,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怀,遂引起热议,影响不俗;堪称时代人心的明眼洞察,中国文化的入心言说。
  本书尤为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无论观察社会,针砭时弊,还是描摹世情,兼说文艺,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出发。他寄身中国传统文化二十余载,终能与之相感相亲;于是他谈传统文化,能真切,能动情,能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对应。他还原出中国文化最为光明且亲和的一面,如日出山谷,气象一新;如乡音悦耳,安稳人心。他的文字以士者情怀,允诺了一个安稳的现世,喜气的人间。
  台湾的文坛巨擘隐地先生曾赞誉作者文章“绝对大气”,本书同样延续了这个品质,无论对当下浮躁的时代,还是荒失的人心,皆关怀深切,对治有方,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本书附赠《对话与问答》别册,收录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讨论,所谈皆是今人感同身受的现实问题。而作者游刃有余、娓娓道来的对答,不禁令人感叹:唯能解答人们的现实困惑,才见学问之真实不虚。
展开
精彩书摘
  楔子 《人间随喜》缘起
  这本书,名为《人间随喜》。
  这本书,谈中国文化。
  谈中国文化,首先,我不批判,更无敌意。“五四”距今,已近百年;我觉得,该跨越过去了。尤其今日,“五四”时代的清新,已然不再;若成天还学“五四”的口吻批判传统,都难免会流露出另一种陈腐味。台湾前“教育部长”杜正胜,就是这么一个“五四”遗老,前几年他闹的大笑话,既让人顿感时空错乱,更令人不胜欷歔。晚年的柏杨,也多少有此迂执,整天骂着中国文化,骂到后头,只落得与一群愤青相濡以沫;我清楚感觉到,晚年的他,并不快乐。我看他晚年的面孔,对照胡适昔日之照片,非常明白,“五四”时代的好空气,确实已然一去不复返。“五四”批评传统,尽管多有不对,但确实有股朝气;我不赞成他们的见解,却着实喜欢他们的朝气。然而,近百年后,物换星移,气运更迭,“五四”昔日之朝气,而今已转成暮气;彼时之英气焕发,现今也渐渐成了戾气愤懑。
  于是,“五四”如果已成包袱,那么,就卸下吧!
  其次,我谈中国文化,既不学院,也非学术。现今的学院体系,是根据西方的知识架构而成;这种体系,当然有其价值,但是,谈东方之生命学问,却实不相宜。二十几年前,我怀着对中国文明的孺慕之情,进了台大历史系;四年后,塞了满脑袋专有名词,我却一身狼藉,对真正的中国文化,也完全迷茫。前年去世的台湾文化界名人孟东篱,五十年前,也同样怀着满身困惑,进了台大哲学系。他一心要解决人生之大惑,但是,他听了课,读了书,却依然完全无解。只好一脸忧郁,成天在台大校园内晃荡徘徊,在心灵上,他无家可归。
  其实,我和孟东篱,都跑错了地方。
  中国的生命学问,关键是体会与实践,向来就不是学院着力的抽象思辨;而生命的学问,重点也在当下的生命对应,而非客观的知识论述。在东方的系统里,当下的生命对应,是学问的关键;做不到的,就别说;若说了一堆,却与生命无涉,那叫戏论。孔子之所以不作系统论述,就是为了永绝戏论。这两年来,我常被称为学者,但老实说,我并非现代意义的学者;我是个行者,是个中国文化的“体践者”。虽说体践不深,但是,如何从中受益,却一直是我关心的焦点。我谈中国文化,其实只是浸润其中,深知其好,故说给有缘之人也来听听。
  正因强调生命对应,注重当下,所以,中国人的宗教感,向来淡薄。彼世之憧憬,天堂的向往,中国人都不太当真。换言之,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人间性”。台湾的《中国时报》,有个副刊,曾长时间引领文化风骚;极盛时,甚至曾受理订户专订副刊一个版面;此副刊,名曰,《人间副刊》。台湾又有个星云法师,建立佛光山道场,创立了一份报纸,名曰,《人间福报》。印度佛教对当下的世界、眼前的人间,皆以出离之心为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解脱人生苦海,以进入另一个极乐世界。但佛教进入中土,开始所谓“中国化”,其实,就是吸收了中国的人间性。有了这人间性,于是,禅宗说,“挑水砍柴,无非大道”;又说,“平常心是道”。他们几乎不谈彼世,也不说极乐世界;他们活在当下世界,自在安然,花样百出。你看那群唐宋禅僧,个个生龙活虎,既杀佛、呵佛、烧佛,又打人、骂人、喝人,他们还斩了佛来又斩猫,简直天花乱坠;“道得的是三十棒,道不得的也是三十棒”,这又是什么玩意儿?
  因为如此花样百出与天花乱坠,所以佛光山办报,曰,《人间福报》。
  注重人间性,必然伴随着喜气。若无喜气,人间何欢?若无喜气,又何须看重此生?中国这个喜气的民族,即使再苦,也多有不苦之处,也想法子要苦中作乐。昔日孔子周游列国,众人看他栖栖遑遑,像是吃尽了苦头,但其实,他老人家可仍乐着呢!不信?你看《论语》一开头,就是“不亦悦乎”,又是“不亦乐乎”,这么耿耿于“悦乐”,才是孔子他老人家最动人之处;而《论语》这样的起始,也让我们猛然惊觉,是呀!全世界又有哪个文明的根本典籍是如此开篇的?正因这般强调“悦乐”,于是,这个喜气的民族,最不习惯没事老苦着脸。因此,早先佛教传入中国,佛菩萨的造像,多有严肃忧苦,迨数百年“中国化”之后,遂一尊尊转变成一脸宽厚,满是笑意。这就是中国文化。
  佛教中国化之后,常说“随喜”二字。“随喜”者,随缘欢喜也。中国人喜欢随和,不喜固执。中国人外表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这看似缺点,但其实更可能是大气;那可以是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因为“无可无不可”,所以中国人凡事看得开,不容易僵固呆滞;因为“无可无不可”,所以中国文明一次次度灾解厄,即使劫难,也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人的可或不可,都必须随缘,都必须应缘;否则,就会成为偏执,成为教条。当年孔子之所以不作系统论述,也正因为,所有的讨论,都该是这样的对应关系,都必须如此应缘而作。正因应缘而作,所以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孔门师弟的问答,最是千变万化,风姿纷呈。
  早先,我应《东方早报》之邀,开辟了专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来对应两岸现今的各个面向;至今每月数篇,写得很开心;我常常想起《东方早报》的顾村言兄与梁佳姑娘。而今,承蒙立品图书的黄总与闫亮姑娘一番好意,又将我在两岸各报章的其他专栏与散篇搜罗入内,结集成书。这些篇章,篇幅不大,也非系统论述,更谈得无甚学问;但是,借着这一篇篇文章,读者若能有所触动,若能从中微微有开豁之感,进而心生欢喜,那么,就是我最大的得意了!
  ……
展开
目录
代序 回归历史的轨迹——林谷芳访谈
楔子 《人间随喜》缘起

壹 躁郁时代时代流弊,在于人心
躁郁躁郁时代
空言现代学者太多,行者太少
乖戾我读大陆读书人的脸
倨傲请慎言“启蒙”二字
迂执一以贯之──忠厚者与聪明人之过
骄吝才情之外,才情之上

贰 台湾现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政界与社会当美丽宝岛变成了综艺岛
体制与现实不患寡而患不均──从陈光标谈起
精英与民间隐性台湾与显性台湾
民间与传统星云法师与中国的人间佛教
学界与文脉中国文化在台湾?
时代与青年黄仁宇与宅男
教育与教改“零体罚”与台湾教改

叁 志士修行自心光明,是谓志士;对应生命,是谓修行
元气万象历然──关于文艺
欢喜只因那光明喜气——我与京剧的初识之缘
朝气晚九朝五
兴志独占一枝春──从梅花谈起
清澈孔子的明知故犯
气度孔门第一护法
格局堂堂汉家岁月

肆 礼乐文明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
人世静好何谓文明?
文明成毁华夷之辨
乐著大始“乐”
清严本真凡中国乐器,皆是道器
人情之美台湾的传统底蕴
唯诚唯敬敬字亭与文化底蕴
四时祭仪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沉静清和法隆寺的黄土墙

伍 文化兴邦游于艺,志于道
文脉接续文章华国
天心人意无心,以成其大──关于书法
平淡天真纷纭天地,寂寥宇宙──倪再沁老师与台北当代艺术馆大展
温柔敦厚帮胡适说几句心里话
存神忘形笑忘三国
文化土壤关于两岸读经

陆 教育之道使其虚心,使其滋养,使其扩大
师生印心重建师生关系
为人师表当个神清气爽的老师
端正寅畏知所寅畏,始可言教
尊师重道“讲座”与“演讲”
兴味盎然游春涉险——关于阅读
自在中学薛朴“留学”
颐养性情食养山房,唱京剧
耳濡目染二丫头读三国

跋 我的书,我的老师
编后记 何以安心,何以为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