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壶里乾坤:紫砂壶艺术探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10948
  • 作      者:
    胡付照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传统紫砂茗壶以“古朴、含蓄、精巧、文雅”为壶艺主流之美学趣味追求。壶之为器,静态呈现,动态欣赏,读壶品鉴,仁者心动。
    紫砂壶有裸胎之美--满腹珠玑,以本山土砂直示其本性;壶亦有金石书画之美--诗书画印装饰,一把壶上综合呈现了书法、篆刻、绘画、壶铭等精妙的装饰之美,令人生闲远之思。
展开
作者简介
    胡付照,男,1973年3月出生,安徽怀远人,1997年安徽财经大学商品学专业本科毕业,2000—2002苏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进修),2004—2007年江南大学食品贸易与文化硕士研究生,任教于江南大学商学院,兼任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无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已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独立出版著作3部,参编多部。主持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食文化、旅游发展与规划、企业管理文化项目等)30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壶里乾坤:紫砂壶艺术探赜》是一部探索紫砂工艺与美学的学术著作。紫砂之名,色紫悦目,温润若玉,贵在有砂。看似砂砾起伏,抚之滑润若豆沙,细润者若孩儿肌肤,其触觉之美,妙不可言。《壶里乾坤:紫砂壶艺术探赜》从紫砂壶造物、原料、工艺、名手、名作与承传等方面描述紫砂壶艺术的美的历程,配以大量精彩的图片和解说,展现传统紫砂茗壶“古朴、含蓄、精巧、文雅”之美学趣味。
展开
精彩书摘
  从紫砂泥的制备发展来看,大体分为手工加工和机械加工两种。古代都采用手工加工,1958年始用机械加工。现在紫砂练泥大多采用机械真空练泥的方式。“明清、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料矿区全在黄龙山黄石矿下(部分红泥原矿在赵庄),开采全部凭借人工,而非机械作业,产量虽低,但往往选料精细,容易分清高、中、低泥质,即底槽清泥、紫泥和红棕泥。其加工也较繁复,陈腐时间长,泥色相对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人手便光润古雅。”民国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于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这是较原始的一种手工加工方法。古代制备紫砂泥非常重视“养土”(现在称为陈腐、陈化、困料、困泥)和泥料的配比和处理。一般养土多在一年以上,“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紫砂矿泥)筛捣,部署讫,弁窖其中,名日‘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至1949年前后,有用石磨磨制泥粉的方法,此法一直沿用至1957年。1958年应用机械化加工——采用石轮碾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加以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熟泥。应用真空练泥机省工、省时、省力,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此种练泥优点是泥料中残存空气极少、泥料组织均匀、致密度和可塑性能高,便于成型,大大提高了坯件的干燥强度和机械强度。缺点是所练的泥料颗粒呈定向排列,泥料中潜伏着应力,这些应力会在高温烧成中释放出来,促使坯件各部位呈收缩不均,易引起制品收缩、变形率加大。目前,仍旧有不少艺人采用传统手工锤练的方法练泥。手工练泥法所练出的泥料比重小,坯件气孔率大,烧成后制品的收缩、变形率小。手工练制的泥料,泥团颗粒粗细悬殊,烧成后体积收缩不一,器表粗粒略有凸出,胎质富有滋润的光泽质感。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应用机制泥料制作烧成后,制品的吸水率会从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气孔率也随之降低,而茶壶吸水率、气孔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实用功能。即使成型、烧成等诸多条件不变,机制泥料和手工制备的泥料相比,器表的肌理效果会逊色很多。经过几十年工业化生产实践后,人们认识到应用原始的手工练制的泥料比机制泥料更能体现紫砂的透气质朴的特质。近年来,尤其是高档紫砂作品的制作用料仍多采用手工练泥的方式。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紫砂壶--历史、传说与文化
第一节  文化紫砂探赜
第二节  壶里乾坤大
第三节  规模自堂庑

第二章  紫砂壶--造物、原料与工艺
第一节  是矿非土抟成壶
第二节  方圆多变辨造型
第三节  造物工艺显灵性

第三章  紫砂壶--审美、趣味与赏鉴
第一节  紫砂壶的旨趣
第二节  紫砂壶审美构成
第三节  生活陶艺与紫砂壶艺
第四节  紫砂壶鉴别与欣赏

第四章  紫砂壶--装饰、审美与文化
第一节  装饰艺术文化特点
第二节  紫砂壶装饰方法
第三节  紫砂壶装饰审美

第五章  紫砂壶--名手、名作与承传
第一节  历代紫砂壶艺特色
第二节  明清制壶名家概要
第三节  近当代制壶名家概要

第六章  紫砂壶--茶道、茶艺与择器
第一节  中华茶道的天人之思
第二节  中华茶艺内涵及其审美特点
第三节  中华茶艺中择壶法要

第七章  紫砂壶--养壶、技法与文化
第一节  独具特色养壶说
第二节  养壶技法的探索
第三节  养壶文化学意义

第八章  紫砂壶--收藏、修养与文化
第一节  紫砂壶的收藏特点
第二节  紫砂壶收藏与文化素养提升
附  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