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泥的制备发展来看,大体分为手工加工和机械加工两种。古代都采用手工加工,1958年始用机械加工。现在紫砂练泥大多采用机械真空练泥的方式。“明清、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料矿区全在黄龙山黄石矿下(部分红泥原矿在赵庄),开采全部凭借人工,而非机械作业,产量虽低,但往往选料精细,容易分清高、中、低泥质,即底槽清泥、紫泥和红棕泥。其加工也较繁复,陈腐时间长,泥色相对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人手便光润古雅。”民国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于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这是较原始的一种手工加工方法。古代制备紫砂泥非常重视“养土”(现在称为陈腐、陈化、困料、困泥)和泥料的配比和处理。一般养土多在一年以上,“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紫砂矿泥)筛捣,部署讫,弁窖其中,名日‘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至1949年前后,有用石磨磨制泥粉的方法,此法一直沿用至1957年。1958年应用机械化加工——采用石轮碾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加以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熟泥。应用真空练泥机省工、省时、省力,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此种练泥优点是泥料中残存空气极少、泥料组织均匀、致密度和可塑性能高,便于成型,大大提高了坯件的干燥强度和机械强度。缺点是所练的泥料颗粒呈定向排列,泥料中潜伏着应力,这些应力会在高温烧成中释放出来,促使坯件各部位呈收缩不均,易引起制品收缩、变形率加大。目前,仍旧有不少艺人采用传统手工锤练的方法练泥。手工练泥法所练出的泥料比重小,坯件气孔率大,烧成后制品的收缩、变形率小。手工练制的泥料,泥团颗粒粗细悬殊,烧成后体积收缩不一,器表粗粒略有凸出,胎质富有滋润的光泽质感。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应用机制泥料制作烧成后,制品的吸水率会从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气孔率也随之降低,而茶壶吸水率、气孔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实用功能。即使成型、烧成等诸多条件不变,机制泥料和手工制备的泥料相比,器表的肌理效果会逊色很多。经过几十年工业化生产实践后,人们认识到应用原始的手工练制的泥料比机制泥料更能体现紫砂的透气质朴的特质。近年来,尤其是高档紫砂作品的制作用料仍多采用手工练泥的方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