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转型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43963
  • 作      者:
    贺灿飞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贺灿飞,1972年1 2月生于江西省永新县,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现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8月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理系(现地理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师从时任系主任的Breandan O hUallachain教授,获博士学位。1997-1998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实习研究员,2001-2003年为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2003年就职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现城市与环境学院),2009年和2010年分别被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产业区位以及能源环境等现为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为《国际城市规划》、《中国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和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等杂志编委。2007年5-12月和2010年2~5月分别被聘为世界银行咨询专家和顾问专家。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两项面上项目,参与两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一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科学技术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主持一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课题,与香港大学教授共同主持香港研究基金会项目一项。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代表性中文论文见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及《管理世界》等期刊,英文论文发表于Annals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Regional Studies, Urban. Studies,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s,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China&Wortd Economy, Post Communist Economies,Geojournal以及Geographische Rundschau等期刊。著有《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公共政策》(合著,2002)、《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005)、《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2008)、《中国制造业区位:区域差异与产业差异》(合著,2010)以及译著《精明增长政策评估》(合译,201 1)。曾获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7)、中国区域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1)、北京大学奖教金北京银行奖( 2007)、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2004)以及美国地理学会太平洋分会第63届年会Harry and Shirley Bailey奖(2000)。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全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长、中国服务业渐进式开放的背景之下,《经济转型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战略》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演绎方法和逻辑实证主义思路,对在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宾馆业、银行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性空间布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济转型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战略》认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区位战略包括以下15个方面:跟随客户;追随本地市场;跟随国内竞争者;跟随国外竞争者;市场化制度优势;行业制度优势;跨国公司内部集聚;跨公司集聚;同功能集聚;跨功能共聚;同行业集聚;来源地集聚;跨国家集聚;中心城市优势;政治优势等。
     《经济转型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战略》可供管理学、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研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 章  21 世纪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态势磁
     1.1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背景
     近30 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各国政策的开放以及中国、中东欧等新兴市场的转型发展,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流入量和流出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1000 亿美元左右, 上升到2009 年的1 万多亿美元, 其中在2007 年甚至达到了2 万多亿美元(图1.1) 。总体而言, 20 世纪80 ~ 90 年代,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特别是到90 年代,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增速在20 % 左右。从图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 在近10 年来, 有两个时间段的增长最为快速, 即1998 ~ 1999 年和2006 ~ 2007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增幅都在50 % 左右。不过, 这两段时间之后的两三年里, 由于美国“9 · 11” 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率都显著为负, 降幅最多达到了40 % , 从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直接减少。
     国际投资活动不仅局限于发达国家, 对2000 年和1985 年的世界流入和流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进行比较, 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流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在2000 年,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4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00 亿美元, 而15 年前则只有1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出情况与此类似。在流入方面, 平均每年收到10 亿美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的数量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17 个(其中6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 增加到90年代的51 个(其中23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在流出方面, 20 世纪90 年代有33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1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投资超过10 亿美元, 相比之下, 80 年代中期则是13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只有1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 UNCTAD , 2001) 。进入21 世纪以来,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 外商直接投资都有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 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增长迅速, 从2000 年到2008 年流入量增长了2.5 倍左右, 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速在某些年份超过了发达国家。虽然到2009 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发展中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 但仍是2000 年的2 倍多。
     由此可见, 在20 世纪80 ~ 90 年代,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在规模上大幅度增长, 在地域范围上不断扩张, 这一趋势延续至21 世纪。近10 年来, 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扩张, 更多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参与进全球经济体系。外商直接投资在20 世纪末的发展为近10 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和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纵观近10 年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其受到了政策和成本等各种方面的影响和驱使。根据Dunning 和Lundan (2008b) 的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概括为四种动机。
     第一, 资源导向。激烈的竞争迫使跨国公司在新的市场进行投资, 寻找低成本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这也是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基本经济动力。而发展中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将发展中经济纳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第二, 市场导向。发达国家市场趋于饱和使得跨国公司需要寻求新的市场, 从而获取利益, 壮大公司的发展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市场导向包括跟随供应链、适应市场的本地需求、节省交易成本和跟随客户等方面。另外, 跨国公司需要利用世界市场来增加需求量以获取利益, 多样化的市场也可以分担其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对于跨国公司来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发展中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其巨大的市场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 效率导向。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其根据要素禀赋进行全球布局, 根据比较优势优化跨国公司的生产结构, 从而利用规模和范围经济以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得力于迅速的技术变革, 交通和通信成本的降低使得远距离活动不再困难, 在全球范围内运输产品变得十分经济, 也可以说是节省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由此增加的交通成本。这些做法特别有助于追求效率的外商直接投资, 对于各国的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新的交通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迫使公司探索提高效率的新方式, 其中包括尽早将它们的国际业务扩展到新的市场以及转移某些生产活动以降低成本。竞争还使得国际生产采用新的形式, 有新的所有权和合同安排以及将新的活动设置在国外新的地点。此外, 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可以使各公司得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全球分散的国际业务。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 以前发展中经济体不可企及的高技术产业, 通过近10 年的发展, 也可以置于这些国家和区域中, 而这些活动中的劳动力密集过程可以在空间上分离。
     第四, 战略导向。跨国投资形成了新型国际劳动分工, 同时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全球扩张的重要步骤。跨国公司为了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同时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 希望实现国际一体化生产。另外, 为了获取某些特定的战略资产和生产要素, 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其生产布局, 而非将其生产活动仅仅局限在母国和相应的区域内。
     政策自由化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各国都希望借助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与发展, 因此, 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近10 年来, 各国各区域的国际投资政策不断变化, 但总体趋势是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
     相关政策包括开放更多部门、放宽对土地购置的限制、打破垄断、国有企业私营化等。促进投资的重点措施包括: 提供财政和资金激励, 鼓励外资进入一些特定行业或地区, 包括经济特区; 放宽审查要求, 简化批准程序, 加快项目审批。为改善商业环境, 一些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和非洲、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 还降低企业税率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例如, 在2009 年确定的102 项与外商投资相关的国家政策措施中, 大多数措施(71 项) 都是以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和促进外商投资为目的的。虽然大多数政策变化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 但在特定行业出现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如表1.1 所示, 在一些被认为具有“战略性” 地位的行业中, 出现了对外商所有权的新限制, 或者出台了确保政府占有更多收入份额的新措施。2000 ~ 2009年, 总体来说, 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限制的措施显著增多了, 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仍占较大比例。
     正是上述因素的驱使以及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使得近10 年来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与过去的几十年相比, 不管是总体规模、空间分布, 还是产业结构, 都发生了新的波动和变化。总体而言, 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众多发展中经济体在跨国公司产业链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同时, 国际投资的产业重心也在不断地多元化和自由化。
     1.2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体变化
     在2001 年到2010 年这10 年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波动中不断扩张, 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转移, 后者在国际投资和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据2010 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 在2009 年最大的直接外资接受国中, 中国排在第二位,位居美国之后。同时, 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想区位排名中位居前6 位的目的地中, 有半数为发展中经济体或转型期经济体( UNCTAD , 2010) 。另外, 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扩张, 还出现了新的参与者和投资者, 包括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国有跨国公司、主权财富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这种跨国公司新局面将对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1 年到2010 年这10 年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发展, 相对于之前的几十年来说, 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各国各区域的联系加深、加强, 使得波动容易产生较大的连锁反应。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来看,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在2001 ~ 2010 年经历了下降(2001 ~ 2003 年) 、回升(2004 ~2007 年) 、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复苏(2008 ~ 2010 年) 这样起伏的三个阶段(图1.2) 。
     1.2.1   第一阶段: 2001 ~ 2003 年
     在20 世纪末与21 世纪初期, 外商直接投资继续迅速发展, 虽然投资者与接受者仍以发达国家为主,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扩大了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2000年,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18 % , 其增速超过了世界生产、贸易等其他经济体的总和,达到创纪录的1.3 万亿美元。但是在经过2000 年创纪录的高水平之后, 全球资金流动在2001 年急剧下落, 这也是10 年来的第一次下落。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的衰落, 特别是世界的三大经济体都陷入衰退, 以及2001 年美国“9 · 11” 事件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影响, 这些造成跨界并购的下降。而发达国家之间的外商直接投资除了新兴投资之外, 主要来自于各企业间的跨界并购。经济增长放缓也造成了并购与直接投资的减少, 从而使得2001 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较2000 年降低了40 % 。
     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经济衰退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03 年,2002 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比2001 年下降了26.18 % , 跌到了199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3 年的下降速度放缓, 为2.90 % 。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连续3 年下滑, 跌至5600亿美元, 下跌再度归因于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减少, 共为3670 亿美元, 比2002 年减少了25 % 。外商直接投资连续3 年下降, 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国外业务规模的多数指标有所下降。不过, 虽然信息和通信技术市场的泡沫破灭, 但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行业并未大变。全球100 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发展中经济体最大的50 家跨国公司以及中欧和东欧最大的25 家跨国公司的排名亦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虽然受到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减弱, 但是这影响是全球性的, 较为均衡,同时也并没有对国际投资产生根本影响( UNCTAD , 2003) 。
     1.2.2   第二阶段: 2004 ~ 2007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连续3 年下降之后, 在发展中经济体的带动下, 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在2004 年恢复了增长, 且显示出了强有力的回升态势。2004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总体在2003 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6 %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回升迅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流向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强劲增长, 从而使得连续3 年下滑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有所回升。发展中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2004 年的流入量达到2919 亿美元,与2003 年相比, 增长了58.73 % 。同时, 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出量增长了54.17 % , 而流入量的增速仅为13.30 % 。
     2004 年, 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回升的原因除了全球经济的回暖之外, 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公司受到激烈的竞争压力。在全球化的驱使下, 各个公司面对国内、国际的竞争压力, 必须要及时壮大自己的实力, 其中之一就是要向外扩张, 寻求更大市场以及更低成本, 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二, 服务业持续向国外发展。一方面, 服务业在经济整体中的地位上升, 2004 年, 全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8 % , 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升高。另一方面, 许多服务无法跨国交易―― 它们只能在消费地进行生产。因此,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化深入以及各国体制的进一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将服务业带入东道国, 从而使得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重现活力。第三, 新市场的兴起, 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迅速发展, 以及逐步开放的政策环境, 为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新市场( UNCTAD , 2004) , 从而激发了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情。由此,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在2004 年出现大幅回升, 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还将继续增加。
     在2004 年基础上, 2005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世界范围内的流入增速达到35 % , 流入量将近9900 亿美元, 但仍不及2000 年的1.4 万亿美元的峰值。同时,所有主要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 有的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联合国贸发会议涵盖的200 个经济体中有126 个的流入量出现增长。2005 年, 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也出现了强劲的回升, 达到6200 亿美元, 相对于2004 年增长了52.31 % 。虽然发展中经济体的流入量以及流出量在2005 年也有很大的增长, 但是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来看, 以流入量为例, 2005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中, 发达国家占到了绝对比例, 达到63.36 % , 发展中经济体占到33.49 % , 而转型期经济体占3.15 % 。尽管如此, 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由于其逐步放宽的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的出现, 在国际投资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步显现。与此同时, 在政策方面, 虽然主要的政策依然旨在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 但也有一些管制措施出现, 其主要是为了保护区域内部经济, 防范外商竞争或加强国家和区域对某些产业的影响, 这些限制性举措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基础设施等战略性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
     2006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流量相比于2005 年增长了50 % 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超过了前两年,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量达到9700 亿美元, 流出量也创下新高, 达到11 600 亿美元。而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也有大幅增长, 流入量和流出量分别达到4300 亿美元和2300 亿美元。2006 年, 美国重新成为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 英国和法国紧随其后。总体而言,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来源, 他们占了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 % 。而其中, 欧盟国家的外资流出量最大, 世界外资流出量几乎一半都来源于欧盟国家, 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英国( UNCTAD , 2007) 。在发展中经济体中, 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最多, 其中, 在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拓展方面, 中国香港的发展最引人注目, 而中国内地继续成为世界上外商子公司数量最多的东道国。与此同时, 据联合国贸发会2006 年统计, 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数量, 过去15 年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例如, 在世界非金融跨国公司100 强排行榜上, 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数量从2004 年的5 家增加到2005 年的7 家。而在发展中经济体最大的100 家跨国公司排行榜中, 来自亚洲的跨国公司占据了大多数, 共计为78 家, 其后是非洲和拉丁美洲, 各占11 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21 世纪初开始显山露水。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21世纪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态势
1.1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背景
1.2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体变化
1.3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
1.4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1.5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
1.6 小结
第2章 中国服务业渐进式对外开放
2.1 概述
2.2 银行业
2.3 零售业
2.4 房地产业
2.5 小结
第3章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3.1 引言
3.2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发展
3.3 服务业直接投资特点及国际化模型
3.4 服务业直接投资研究现状
3.5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评述及展望
第4章 经济转型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分析框架
4.1 引言
4.2 经济转型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
4.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分析框架
4.4 小结
第5章 零售业跨国公司在华区位战略: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
5.1 引言
5.2 外资超市在中国
5.3 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扩张: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
5.4 沃尔玛和家乐福的物流配送模式
5.5 沃尔玛和家乐福门店进入城市区位影响因素
5.6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跨国宾馆在华区位战略:以星级外资宾馆为例
6.1 引言
6.2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宾馆在中国的发展
6.3 在华外资星级宾馆的地理分布
6.4 外资星级宾馆城市区位选择因素
6.5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经济转型与房地产外商直接投资省级区位
7.1 引言
7.2 中国房地产外资的制度变革与发展
7.3 中国房地产外资的空间分析
7.4 中国房地产外资区位的理论解释
7.5 中国房地产外资的省(区、市)分布影响因素
7.6 小结与讨论
第8章 市场条件、制度优势与房地产外资企业城市区位
8.1 引言
8.2 市场条件、制度优势与中国房地产外商直接投资区位
8.3 中国房地产外商直接投资政策
8.4 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外商直接投资
8.5 中国房地产外资的城市区位影响因素
8.6 小结与讨论
第9章 渐进式银行业开放政策与外资银行在华区位战略
9.1 引言
9.2 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9.3 转型经济与外资银行区位分析框架
9.4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9.5 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9.6 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中国的区位选择
9.7 小结与讨论
第10章 金融机构特性与外资银行机构区位选择
10.1 引言
10.2 金融机构特性与转型期外资银行区位
1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0.4 外资银行不同类型机构的城市分布
10.5 解释中国的外资银行区位格局
10.6 小结与讨论
第11章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与城市功能专业化
11.1 引言
11.2 文献综述
11.3 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的区位选择
11.4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空间格局及演化
11.5 跨国公司不同功能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11.6 小结与讨论
第12章 跟进投资与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战略
12.1 引言
12.2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理论分析
12.3 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征
12.4 基于条件逻辑模型的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型
12.5 小结与讨论
第13章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美国、日本与欧盟比较研究
13.1 引言
13.2 跨国公司投资来源地效应
13.3 不同来源地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空间格局及演变
13.4 不同来源地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因素
13.5 小结与讨论
第14章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以电子信息与医药化工产业为例
14.1 引言
14.2 电子信息与医药化工产业内全球500强在中国的投资
14.3 电子信息与医药化工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因素
14.4 小结与讨论
第15章 集聚经济、制度约束与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功能区位
15.1 引言
15.2 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理论分析
15.3 中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政策
15.4 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在华功能时间与空间格局
15.5 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在华功能区位因素
15.6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