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38616
  • 作      者:
    丛立新,王本陆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国际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首届研讨会会议论文的精选,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反思方面,主要收录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知名专家的文章,如中国的裴娣娜教授、日本著名教育社会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田英典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学名誉副校长、被欧洲教育学界尊称为“变异理论之父”的马飞龙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谢思文教授等,每篇论文都以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一起呈现,以显示本书主题的国际性。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国际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出版前,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办的课程与教学国际学术论坛首届研讨会,于2008年12月13~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瑞典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8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继承与创新——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
    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教学基本理论、教学论的国际借鉴与本土关怀、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实验等五项主题,展开讨论。与会的国外专家提出了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如日本著名教育社会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田英典先生主要谈了对教育改革和能力发展的认识;瑞典哥德堡大学名誉副校长,被欧洲教育学界尊称为“变易理论之父”的马飞龙教授主要介绍了“变易理论”;美国马里兰大学谢思文教授探讨了20世纪科学课本中优生概念的转化问题;我国台湾大学杨龙立教授对课程标准命名问题的辨析;我国香港大学陆慧英教授对教学法创新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思考等。
    此次会议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突飞猛进,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体系。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对于世界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而言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此次会议上,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就以学校教育创新为立论点,详细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详细论述了中国三十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三大理论主题,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古今中外之争、坚守与贬斥学校教育之争;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嘉毅教授则对城乡学校教学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重点介绍了关于自然分材教学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则重点探讨了有关“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治疗等。以上观点题材新颖,资料翔实,给与会人员诸多启发。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各位专家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了新的思考,赋予了教学论体系新的意义。会议在很多问题上有深入的探讨,既有不同的意见,也有共同的观点。如专家们对全球化时代教育理论本土化途径有不同意见。而对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不能死守传统,要有创新,也不能抛弃传统搞创新,达成了一致,而这也正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相契合。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考虑到广大读者很难看到原始的会议论文,所以我们决定从中精选出十七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刊印成由丛立新、王本陆主编的《国际视野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以飨读者。
展开
目录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全球性知识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能力发展
城乡学校教学质量之比较
中国三十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三大理论主题
迁移中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20世纪科学课本中优生概念的转化:为高中生提供生概念的“未来时态”
教育目标研究新视野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界定
教学法创新和信息通信技术在21世纪学习中的应用
“脆弱知识综合征”的治疗
论“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论课程标准的命名
多维学习与全面发展
“珠算式心算”教学实验若干问题探讨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理论本土化辨析
学校场域对教师教学观的影响: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个案
反思“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
历史的回眸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