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01199
  • 作      者:
    邓炜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邓炜,安徽省阜阳市人,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8年和2005年在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作者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并曾在《世界经济研究》、《国际经贸探索》和《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和参与多项北京市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被称为“深度一体化”。深度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引起成员国以及非成员国的产业区位发生变化。当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布乃至产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经济: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分析》在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由要素禀赋、市场规模等外生的“第一性质”因素和累积循环的产业集聚等内生的“第二性质”因素共同决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现有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论文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
第一节 传统区位理论视角下的产业区位
一、德国古典区位论
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
一、传统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中产业区位的决定机制
三、实证研究
第四节 评 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比较静态分析
第一节 基本模型
一、基本模型的选择
二、基本模型:对称的两国流动资本模型(FC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部生产转移效应
一、多国对称FC模型
二、外部生产转移效应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一、市场规模不对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二、要素禀赋不对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三、轮轴-辐条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部生产转移效应
第四节 小 结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区位效应:动态演化分析
第一节 基本模型
一、基本模型的选择
二、基本模型:对称的两国流动资本纵向关联模型(FCVL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动态演化的基本特征
一、累积循环
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三、内生不对称
四、突变性集聚
五、区位磁滞
六、重叠和自我实现的预期
七、驼峰形集聚租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
一、多国对称FCVL模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分布的地区分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产业发展不平等
第四节 小 结
第五章 中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与产业发展
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模型的一般政策含义
一、区位附带效应
二、门槛效应
三、锁定效应
四、非线性效应
五、选择效应
六、协同效应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一、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困境
二、欧美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
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争夺
第三节 东亚经济一体化、东亚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发展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三、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产业发展
第四节 中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
一、选择正确的一体化伙伴
二、争取获得轮轴国地位
三、利用产业纵向关联,发挥集聚经济效应
第四节 小 结
参 考 文 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