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论
1.1 问题的由来:上海产业结构转型的表象
1.1.1 以增加值比重衡量的产业结构转型
1.1.2 以就业比重衡量的产业结构转型
1.2 有关学说评述
1.2.1 “配第一克拉克法则”及其深化
1.2.2 工业化中的结构变迁:钱纳里等人的研究
1.2.3 “后工业化”、“去工业化”与服务经济
1.3 若干说明
1.3.1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1.3.2 数据及分工
2 上海经济的高速增长:1980~2010
2. 11980年以来上海经济的增长、波动与比较
2.1.1 生产总值的增长、波动与比较
2.1.2 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波动与比较
2.1.3 就业水平的增长与波动
2.2 1980年以来上海第二次产业的增长
2.2.1 第二次产业
2.2.2 工业
2.2.3 建筑业
2.3 1980年以来上海第三次产业的增长
2.3.1 第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2.3.2 第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
3 上海产业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
3.1 上海产业结构转型的历史起点与特征
3.1. 11949~1980年上海的经济增长
3.1.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两个重要历史特征
3.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上海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3.2.1 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启动及初步进展
3.2.2 1992年以后上海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速
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3.3.1 “八五”计划之前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工业为中心”战略思想的逐步淡化
3.3.2 “八五”计划以来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三二一”战略设想的提出及其深化
4 上海产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审视
4.1 “名义”与“真实”的产业结构演变
4.1.1 “真实”的产业结构变迁?
4.1.2 上海各产业的经济增长:“名义”与“真实”
4.1.3 历史的必然
4.2 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与资产投入
4.2.1 劳动生产率的演变
4.2.2 比较劳动生产率
4.2.3 每百元增加值所占用的资产
5 上海工业结构的演变
5.1 总产值与增加值
5.1.1 上海工业增加值率的变迁
5.1.2 盈利性、劳动者报酬与工业增加值
5.2 行业结构的变迁与特征
5.2.1 增加值结构
5.2.2 总产值结构
5.2.3 就业结构
5.3 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变动
5.3.1 行业增加值率与增加值比重
5.3.2 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值结构
5.3.3 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值结构
5.4 利润率与增加值结构
5.4.1 资产利润率与增加值结构
5.4.2 所有者权益利润率与增加值结构
6 制度变迁、政府战略与上海工业
6.1 政府战略与工业投资
6.1.1 “三二一”战略的初步观察
6.1.2 FDl与国有单位投资
6.1.3 工业投资对上海工业增加值的影响
6.2 产业政策
6.2.1 产业政策的回顾
6.2.2 政府扶持政策的效应:投资
6.2.3 产业扶持政策的效应:产出
6.3 体制变迁与上海工业增长
6.3.1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6.3.2 非公有制工业
7 上海第三次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演变
7.1 第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及其份额的变迁
7.1. 11980~2000年各行业增加值及其份额的变迁
7.1.2 2000~2010年各行业增加值及其份额变迁
7.1.3 综述
7.2 第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从业人员及其份额的变迁
7.2. 11980~1992年各行业从业人员及其份额变迁
7.2.2 1993~2002年各行业从业人员及其份额变迁
7.2.3 2003~2010年各行业从业人员及其份额变迁
7.2.4 综述
7.3 第三次产业各行业增长及结构演变的进一步透视
7.3 一增加值的名义增长与实际增长
7.3.2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
7.3.3 与全国的若干比较
8 上海第三次产业变迁的进一步透视
8.1 制度创新与上海第三次产业的成长
8.1.1 直接促成了一大批服务和行业的兴起
8.1.2 进入管制的大部取消直接促进了第三次产业快速成长
8.1.3 投融资体制创新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迅速增长
8.2 “三二一”战略与上海第三次产业的成长
8.2.1 “三二一”战略的基本观察
8.2.2 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
8.2.3 投资结构与产出结构
8.3 案例分析:制度创新、战略调整与房地产业成长
8.3.1 制度创新与上海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业的导入
8.3.2 90年代的持续创新与房地产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房地产业的高速成长
8.3.3 政府战略对房地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