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经济过程及过程中的企业家、城市、制度与增长模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36224
  • 作      者:
    雷国雄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雷国雄,1974年生,湖北省汉川市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哲学、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在《经济学(季刊)》、《制度经济学研究》等发表有“制度变迁——一个拟生物演化模型”、“论阿尔奇安‘不确定性、演化与经济理论’中的谬误”、“企业的知识分工性质——非交易成本范式的分析”、“论雇佣契约中的自由处量权”、“拉马克主义社会经济演化论批判”等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经济过程及过程中的企业家、城市、制度与增长模型》通过逻辑演绎揭示了演化的机制内涵,并以此机制内涵为逻辑指引,以支配人的行为的组合性策略组成的策略群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探究熊彼特组合创新和阿尔奇安不确定性下试错搜索的具体实现机制为突破点,以策略群多样性水平的生成、消退及由此形成的均衡为核心,构建了一个马歇尔所期冀的包含均衡理念的经济动态过程数理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企业家、城市经济、制度变迁及经济增长中的若干程式化事实给出了一致性的新解释,从而深化了经济学对现实经济动态过程的理解,并为提出改善经济动态过程的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经济过程及过程中的企业家、城市、制度与增长模型》可供经济学者、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演化的经济
     1.1  演化:初步的分析
     世界万物大多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如天体的运行、四季的轮替、昼夜的更迭、山川的侵蚀、物质的衰变、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发育、制度的变迁、经济的兴衰等。为研究这些变化过程,我们将其区分为数个类别,其中一类较为典型的变化过程被称为“演化”。
     1.1.1  演化的词义分析
     演化(evolution)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名词。《牛津英语词典》解释说,“evolution”指“(从包裹物中)打开、展开、分离的过程”。① 1744年,德国生物学家阿尔布莱克?冯?哈勒(AlbrechtvonHaller)以“evolution”指称生物从雏形到成熟的过程,接近其本意。生物学肇端后,拉马克(J.B.Lamarck)使用“transformisme”一词来指称物种的起源与变化,即物种在世代与世代之间的变化过程。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伊尔(CharlesLyell)在评说拉马克的理论时称其为“evolutiontheory”,这就赋予了“evolution”以“物种起源与变化”的新含义。其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和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T.H.Huxley)以“evolutiontheory”为名宣扬达尔文(C.R.Darwin)的生物学理论② ,由于达尔文的理论强调物种在世代间是缓慢变化的,“evolution”也因此常被理解为“代际间连续的缓慢变化”。“evolution”还借由达尔文理论的强大魅力成为一个显词,其在生物学上的这两种含义(生物从雏形到成熟的过程和物种在代际间连续的缓慢变化)也逐渐被引申应用到其他领域。斯宾塞就将“evolution”在生物学上的“从一个细胞演变到一个机体的过程”的含义扩展到描述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产生、发展过程,并将其称为“superorganicevolution”。他还提出,演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共同特征。
     ①OxfordEnglishDictionary(SecondEdition1989),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OxfordEnglishDictionaryversion3.0(Electronicversion)。
     ②达尔文称生物物种的渐进变化为“transmutation”、“descentwithmodification”。
     “evolution”在汉语中一般译为“演化”(在生物学中则常依惯例译作“进化”①)。《中文大辞典》释“演”原意为“长流、水长流貌”,引申作“推广、展示”;释“演化”为“推演变化”(《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1976)。汉语中的“演化”一词并不是日常习语,但其在一般表述中的含义却较为宽泛。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演化与变化同义,但在表示变化时,“演化”主要指那种连续的、一连串的历时变化,即“长流、水长流貌”的变化,一次性的变化往往不用“演化”来指称。汉语中“演化”的这种含义与英文中表示变化过程的“evolution”是相近的。
     1.1.2  演化的指称对象及特征
     在当前的规范学术研究中,演化一词主要用于指称那种与物种的起源与分化相类似的连续的缓慢变化过程。虽然学术界尚不清楚演化的内涵,即为什么众多事物要以演化的形式显现在我们的观察中,但通过考察演化――特别是生物演化――与其他变化过程在特征及实现机制方面的差异,学者们已从多个侧面界定了演化的指称对象及特征。
     (1)演化指称的首先是持续变化的过程。演化是描述过程和变化的自然语言(沃恩,2008),但并不是所有的过程均能被称为演化。演化所指的是持续变化的过程,或者凡勃伦所说的“累积变化的序列”(Veblen,1898)。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上,只发生一次或数次短暂的变化,例如,在24小时中开关数次的卧室灯所经历的变化过程,是不能称为演化的。
     (2)演化是一个新事物不断出现的过程。在费伯尔和普努普斯看来,“演化是指一种事物经过时间变化成另一种事物”(FaberandProops,1991)。在这一意义上,物质的物理运动、昼夜更迭、四季轮替等直线的或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并不是演化,因为在这些连续变化中,并没有产生新的事物。
     不仅如此,演化指向的还应是新事物不断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事物不断涌现,现存的事物则不断消失(梅特卡夫,2007)。在这一意义上,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不能称为演化,因为这个过程中虽然产生着新
     ①1877年莫尔斯(EdwardSylvesterMorse)在日本讲授动物学和达尔文的理论,日本始接触“evolution”一词。日本学人开始将其译作“开方”、“开进”,日本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则将其译作“进化”。由于井上哲次?是日本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他的译法很快就被日本学界接受了。甲午战争后中国师从日本学习西方,从日文转译斯宾塞等的著作,“进化”一词就此传入我国。严复1895年译赫胥黎《进化与伦理学》时将“evolution”译作“天演”,不知何故未被广泛接受。我国不少学者就提出,生物“evolution”并不必然伴随着进步、改善或复杂化,达尔文就不认为生物代际的演变存在着“进步性”,因此,将“evolution”译作“演化”更为恰当。关于“evolution”译法变迁的详细过程可参见王中江(2002)。
     的事物,但并没有不断地出现新种类的事物。① 同样的道理,缓慢进行的化学反应(如铁钉的锈蚀)一般也不能称为演化。
     (3)演化是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变化过程。我们常称演化为渐近的、缓慢的变化过程,与革命相对应(弗罗门,2003)。在一个演化着的过程中,事物的每一状态均残留着其前一状态乃至前若干代状态的痕迹,即使是新出现的事物也是如此。演化的这一特征也被称为路径依赖。在这一意义上,像变色龙随着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迅即变化的过程是不能被称为演化的。
     (4)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的非可逆的变化过程。演化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方向性的变化(迈尔,2009),演化是不可反演的,正如孵化出的小鸡是不可能退回成鸡蛋一样。而天体的运行是可以反演的,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演算、实验等来实现这种反演,所以其不能被称为演化。
     总体而言,演化所指向的是那种新事物不断突现,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缓慢且持续变化着的过程。
     1.2  经济演化:若干现象
     经济世界的动态过程显著地呈现出了与生物演化相类似的特征:新事物的突现、路径依赖、缓慢而持续的非可逆变化。由此,经济的动态过程也被称为经济演化(economicevolution)。制度的变迁、科技的演替、企业的存续、经济的兴衰等,均被认为是典型的经济演化现象。
     1.2.1  制度的变迁
     制度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其动态过程显著地呈现出路径依赖的累积变化、新制度形式的不断显现与既有制度传统的不断消亡等演化特征。
     人类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新制度不断涌现和传统制度不断消亡的历史过程。例如,人类的交易制度就一般性地经历过背靠背的实物交换制度、定点定期的圩集实物交换制度、以货币为媒介的圩集交易制度、常态化的综合性市场交易制度、专业性市场交易制度等。在近十几年中,网络上虚拟的市场交易迅猛发展,相关的物品展示制度、信用制度、支付制度、退赔制度、保修制度等也不断发展完善,并在图书、电子产品、服装等零售领域显现出了短期内即可取代实体店面市场交易的趋势。
     税收作为国家这一基本经济单位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其变迁中的创新更为
     ①有一些放射性物质衰变为数种物质后,其中又有物质具有放射性,可继续衰变产生新的物质,但这种衰变链并不会很长。
     常见。在我国近2600年的征税历史中,新的税收制度就不断地被创新出来。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最早实行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的初税亩制度和按土地征收军赋的丘甲制度,是为税赋制度。到秦汉时贡赋成为主导性的税收制度。曹魏时期则改行租调制,分别按田亩和户征税。东晋时期江南商业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朝廷便开始对市场交易行为征收估税。隋唐时期又规定可“输庸代役”,租调制也演变为租庸调制;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以户税和地税取代租庸调。明张居正时改革两税法,推行一条鞭法,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货币与白银,简化了税制,并使税收负担趋于合理。清雍正时期通过“摊丁入亩”正式废除丁税。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田地赋税制度成为历史。
     一项制度从其创生到占据主导性地位再到最终退出社会经济生活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可能经历多轮反复,欧洲庄园制度(manorialsystem)兴起和衰落的历史即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按照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韦伯在《经济与历史》以及诺斯在“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中的考察,欧洲庄园制度萌生于罗马帝国晚期,即公元5~6世纪。当时内战频仍,外族入侵,帝国政府无力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小农和无地劳动者因之依附于有武装力量的地主,为其提供劳务,成为农奴,地主则成为领主,这就形成了高度独立的庄园经济。8世纪时,西欧的庄园经济已十分昌盛,到10世纪时其已成为欧洲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制度。但在11世纪,欧洲的商业开始得到恢复,货币经济也被重新采用,这为领主的农产品提供了市场,为其奢侈性需求提供了供给。领主因此开始接受农奴以货币替代劳务,庄园经济即渐行消退,但仍在相当多的地方存在着,直到16世纪时方为市场经济取代。而在东欧,由于其在15~16世纪又陷入战乱,庄园经济因之再度兴盛。直到19世纪时,东欧仍有少数地区留存着庄园经济。
     社会经济中各制度的主导性地位也往往是变化着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所创新的、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制度,但这样一个“好的”制度也历经着多轮兴衰,并延续至今。韦森(2007)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制度呈现出了长周期性的兴衰态势,并且这种周期性态势不仅仅是由自然地理变迁、军事战争、政府政策等外生因素决定的。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市场经济均能在皇权专制下艰难和强韧地成长,只要皇权专制朝廷稍微放松对市场经济自发成长的压制,市场经济就会很快繁盛发展起来。但是历史的悲剧是,当中国的市场经济繁荣几十年最多百余年后,总会在官府腐败、社会动乱或外族入侵的战争中周期性地衰落下去。市场经济的这种兴衰循环① 是否具有不可避免性呢?在近现代,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可扩张范围,西方世界好像走出了这
     ①这里的循环与前文所称的天体周而复始运行的循环是不同的,指的是市场的主导性地位的变化,并不是指完全重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
     种兴衰循环。但这可能只是表象,西方世界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市场经济的扩张。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作为舒缓社会矛盾的欧洲福利政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抑制市场竞争的政策,这表明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走出这种市场经济的兴衰循环。
     某些制度形式一经选择即具有自然的稳定性,交通规则即是如此。在扬(2004)的研究之前,这样的制度被认为拥有史密斯和普莱斯(SmithandPrice,1973)意义上的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stablestrategy,ESS)解。但根据扬的考察,即便是这类演化稳定的交通规则,在历史上也不乏变迁的案例。①
     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往往是不同的,具有非各态历经特征(诺斯,2008),并因此显现出了丰富的制度多样性(青木昌彦,2001)。以企业融资制度为例,英国的企业资本在工业化初期主要是小资本家在几个世代中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刘伟和严厚?,1995)。进入19世纪后半期,股票市场在英国企业融资中的份额突显。在1853年,英国约有25%的资本形成是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筹集的,到1913年又增加到33.3%。到20世纪70年代,证券融资已占到英国企业资金来源的38.3%,而借入的资金仅占10.3%(孔祥毅等,2002)。这即是英国的证券主导型企业融资制度。日本则是在传统农业国家基础上快速进行工业化的。为较快地筹集工业资本,日本政府从1873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国立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虽然日本明治初期已形成了证券市场,但由于日本传统文化视证券市场为投机场所,一般民众多倾向于储蓄而不是购买股票,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相对滞后。在这种经济社会背景下,日本的企业就形成了对银行贷款的较强依赖。在1956~1965年,银行贷款占日本非金融公司资金来源的比率即高达47.4%,债券与股本则仅占到10.7%;到1966~1975年,银行贷款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到49.5%,债券与股本的占比则进一步下降为5.3%(世界银行,1995)。这即是日本的银行主导型企业融资制度。
     1.2.2  科技的演替
     科技这个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也一般性地是通过累积改进实现变革的,也就是说,科技发展是演化的。虽然我们常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科技的每一次进步均不宜使用革命来指称。兰德斯(2007)即明确指出,经济史上的“工业革命”指称的并不是哪一次具体的技术创新,而是那些促成了生产方式转型的一系列变革,它是累积实现的变化。克罗森(2004)也指出,工业革命实际上是
     ①扬(2004)举列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交通规则变更的例子。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以及欧洲其他许多地区的马车按习俗行驶时是靠左的,这意味着行人面对行驶而来的马车常靠右走。因而,靠左走就与特权阶级相联系,而靠右走则被认为是更加“民主”。法国大革命以后,这一惯例因象征性的原因而被改变,直到拿破仑对他的军队采用了新的习俗,并传到了被他占领的一些国家中。
     一种幻觉,它根本就不是狂飙突进的革命,而是一个渐进的运动。① 图1-1显示了汽车产业截至1990年的主要技术创新,其清晰地显示出,汽车产业持续地进行着技术创新,并且这些创新往往只是“在已有技术上的微小的增量改进”(Gilfillan,1935;Hughes,1982),如加装照明灯具、改变轮胎纹路、换用新材料的火花塞、将手动刮雨器电动化等。但经由这些微小的技术改进,在150年中,汽车运输的速度与经济性、驾乘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等均不断提升,并从而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卡尔?本茨(KarlBenz)1886年制造的第一辆汽车时速仅为16公里,现今有的跑车从速度为零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却仅需3秒钟。
     图1-1  汽车产业中的科技创新
     ①约那斯(2008)也认为,那些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称为革命的农业革命、冶金革命以及城市的兴起等均是步调缓慢的变化。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序言
第1章 导论:演化的经济
1.1 演化:初步的分析
1.2 经济演化:若干现象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经济学对经济动态过程的研究
2.1 从魁奈到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对经济动态过程的初步认识
2.2 从门格尔到诺斯:经济演化分析的提出及扩展研究
2.3 经济演化分析范式的兴起
2.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经济演化研究
2.5 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3章 演化的本质:逻辑的审视
3.1 不确定性
3.2 持续存在准则
3.3 不确定性下群体的持续存在性分析
3.4 创新能力与群体的持续存在
3.5 演化:机制层面的界定
第4章 经济演化:一般形式化模型
4.1 策略——经济演化的核心对象
4.2 经济演化群体的三个层面
4.3 经济演化中的创新
4.4 经济演化中的选择
4.5 封闭的演化模型
4.6 选择、策略子创新与多样性均衡
4.7 经济演化定理
4.8 附录
第5章 卓越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模型
5.1 企业家:主要的观点及其批判
5.2 经济问题及其分类
5.3 预案集经济行为者模型
5.4 作为卓越经济行为者的企业家
第6章 经济演化的空间形态:城市经济模型
6.1 以知识审视经济集聚
6.2 知识动态视角的经济集聚机制研究综述
6.3 基于知识演化共享的集聚与分散模型
6.4 基于知识演化共享的城市体系模型
第7章 经济演化中的社会知识:制度变迁模型
7.1 理论契约:制度演化的DNA
7.2 制度的本质及其变迁特征
7.3 经济体的制度适应性效率
7.4 制度改进的对策
7.5 若干观点的比较
第8章 经济演化中的进步:增长模型
8.1 从哈罗德模型到新增长理论
8.2 新增长理论存在的不足
8.3 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
8.4 基于知识演化的增长解释
第9章 结论
9.1 全书的主要观点
9.2 本书的创新之处
9.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