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渔村到大开发
德川家康初入江户(今东京都),是在天正十八年八月朔日(1590年阴历八月一日)。后来,这一天被称为“八朔御入府”,不但成为德川幕府的纪念日,也成为江户作为城市诞生的纪念日。
当时的江户,只是地处武藏野台地东边郊外的一座野草丛生的小村庄,江户城 则位于日比谷入江(入江,海湾之意)的岸边。
用现在的地理观念来讲,从今千代田区东侧到中央区西侧为日比谷入江,而江户前岛以及东边的海域则为今中央区所在地。另外,位于入江西侧的樱田村、霞关村、日比谷村等小渔村,作为今官府所在地仍保留着其原有的名称。
在入江东侧,是一块被称为江户前岛的狭长地带。说是岛,其实不过是从本乡 的台地向南延伸的一块半岛,就
今皇居(皇宫)所在地。今东京都文京区的地名。
是从现在的JR神田站到新桥站一带。因其中心位于今日本桥附近,因此江户前岛也被称做日本桥台地。
江户前岛的东侧,即与东京湾邻接的一侧为早期的江户凑(“凑”,港之意)。这条当时的海岸线,今天已成了从新桥到人形町一带的陆地。而今天的日本桥地区,除了日本桥川(平川)外,几乎已看不到一条像样的河川。但在高度经济生长期以前,虽没达到水乡的程度,这里也算得上是一块水路纵横的地区。
随着时代以及江户城区的发展,江户凑逐渐向南推移。但河岸较多的日本桥地区的商业及物流中心地位却丝毫没有被改变。
◇江户的中心地带是被填出来的
后成为武士住地的本乡、小石川以及麸町等地,原都是武藏野台地的一部分,即位于其东端的神田山和本乡台地。这些山地被幕府直接利用,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山之手”地带。
位于隅田川东侧的江东地区,其北侧在当时也被海水覆盖。于是我们可以推想,今地铁东西线的门前仲町站附近在当时不是一片
日本铁路集团(Japan Railway Group)的英文缩写。
桥名,江户五街道的起点。江户时代的日本桥,位于距现在桥身所在地40米下游之处。嵌于现日本桥头的桥名题字,为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所作。
相当于中国的“街道”、“巷”或“胡同”。江户时期的“町”,均指在町奉行(参照本章注释)管辖内的地域和町屋,基本上不包含在武士住地范围内。
指从1955至1973年的十八年。
位于今东京都文京区的地名,也称“砾川”。古时因源于巢鸭村并流经此处的谷端川中多小石子而得名。现在文京区政府大楼的背面建有“砾川公园”。
位于今东京都千代田区麸町一至六丁目,新宿大街一带的地名。江户时期共有十三条街道。家康入府时,因有众多的商家在此卖麸而得名。
沙滩就是一个孤岛,而木场站和东阳町站就应是一片海洋了。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江户,就连现在东京都的市中心在当时都是一片汪洋大海。江户的大部分城街,都是在填海或填平沿岸的低湿地后建起来的。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填充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到了明治时期以后,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现在的东京,其范围虽然大
到包括了多摩地区,但家康创建
家康进入江户时的江户凑(虚线为今东京湾)
的江户这座城市,则是通过大规模填海和填湿地人工建成的。
◆以日本桥为中心的町人地①也随之建成
加固城下町防御的三层构造
◇家康最初见到的江户城只是一片草房顶
幕府正式对江户着手建设是在关原合战结束,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的庆长八年(1603年)之后。此时的幕府开始了将江户建成武士政权中心地的天下普请②。因承担建设的实际上是诸藩大名,并且涉及七十余藩,故又称“手传普请”-手传,帮忙之意。
家康入府时的江户地域偏僻,江户城也因是在太田道灌城址上建起的北条氏③别城,房屋顶均用木板或茅草铺成,根本看不到石墙。但家康着眼于宽广的关东平原和位于太平洋沿岸航线上
① 士工商阶层的住地,江户庶民文化蓬勃发展的生活基地。“町人”指士工商阶层。
② 指从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进入江户设立幕府政权起至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时期(1651-1680),幕府命令诸藩大名修建江户城的工程之事。“普请”,建造、修筑之意。
③ 伊豆国(今静冈县东部伊豆半岛和东京都所属伊豆诸岛一带)贵族。自其第二代北条义时起,各代均以不同手段逼迫幕府将军下台,以执权(官职名)身份成为日本镰仓幕府的实际掌权者。在第十五代执权遭到足立尊氏的讨伐后,
1333年其家族的执权正式完结。
首屈一指的优良港口江户凑,积极展开了对江户的城市建设。而从此后江户发展到现代大都市东京的过程来看,我们不能不佩服家康的远见卓识。
江户时代初期,到处都还残留有战国时代的余韵。德川幕府在将江户设计成自己的根据地时,也受其影响,首先对城下町的防御进行了加固。
于是,武士宅邸的布局就如同战时的布阵一样被分成了三层:在护城河内侧居住的是幕府重臣;麸町、番町、饭田町,即现在千代田区一带为中级家臣;而四谷、牛込,即现在以新宿区为中心的一带则为下级家臣的居住地。
同时,为了维持所有家臣的日常生活,在与重臣宅邸隔河(护城河)相望的日本桥地区,幕府还营建了一块商业区。
◇通过天下普请展示对家康的忠诚之心
为了顺利推行天下普请,幕府几乎动员了全国上下所有大名。首先,幕府根据各大名资产的多少,以每一千石出一个劳动力的比例,使做土木工程的壮劳力得到了保证。但为了表示对家康的忠诚,派出超过规定劳力数目的大名也比比皆是,劳动力的总动员人数甚至达到了三四万人。
天下普请通过充实水路,具体来说是通过挖凿掘割(沟渠)及对海湾、海域的填充,建成了以日本桥为中心,从神田(今东京都千代田区东北部)到新桥,即现在中央区一带的宽广的町人地。并
计算粮食的体积单位,1石为1000合。一个成人一餐需要的米为1合,每天3合,一年是1095合,通常按1石计算。所以1石俸禄就意味着可养活一个大人(武士)。
且大批的商人和工匠从家康领地的骏河、小田原,以及上方的伊势国(三重县中央大部)、近江国(滋贺县)、京都、大坂等地迁移至此,最终形成了江户的下町。
从元和到宽永年间(1615-1643),幕府又对江户城的城郭进行扩建。同时,谱代重臣的宅邸、町奉行的官邸,以及为履行参勤交代制而设置的诸大名的宅邸等总括江户及全国的行政机构也基本形成。至此,江户的城市体制逐渐完备,城市建设终于告一段落。
明治维新前,天皇所居住的皇居在京都,因此狭义上的京都及其附近区域,广义上的近畿地区都称为上方。所谓“近畿地区”,由位于本州的京都府、大阪府、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和和歌山县六个府县构成。
今大阪的旧称。明治初期以后统一为“大阪”。与居住区相对的工商业地区,或与高级住宅区相对的平民住宅区。即谱代大名,又称世袭大名。指1600年关原之战前就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大
名,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且幕府要职几乎全被其独占。家康设计的幕府统治必须完
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江户幕府的官职名,掌管领地内都市的行政与司法。江户幕府为了有效控制大名,加强幕府的集权统治而赋予诸大名的一项义
务。即各藩大名隔年交替地从自己的藩地移居江户,受幕府直接统率。另译“轮流晋谒制”。
Sir Rutherford Alcock(1809-1897),十九世纪英国驻中国、日本领事。曲亭马琴(1767-1848),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小说家。其代表作有《南总里见八犬传》。位于在藏前路和神田川间的千代田区内。原本神田位于神田川的南侧地域,但因火灾等诸多原因,整座街道越过神田川向北边迁移,因此被称为“外”神田。
◇改平川河道建水路
家康在规划武士宅邸布局的同时,也新建了供参与城下町建设的工匠和商人们居住的街道,并为方便物资运输开凿了诸多水路航线。
依照当时的技术,陆路的大规模运输很难实现。运河,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运输途径。
在家康入府前,平川从武藏野台地聚集大量的水流注入日比谷海湾。天下普请则改其流向,使其注入江户湾。
至此,平川就与道三濠(将江户城的和田仓濠和大手濠连接起来的沟渠)汇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路运输网。在日本桥架桥之后,平川被更名为“日本桥川”,并沿用至今。同时,幕府还开凿了京桥川与新桥川,并为把行德的盐运往江户,在隅田川对岸的深川挖掘了一条小名木川。直到昭和三十年(1956-1966)前后,从神田到日
东京都江东区的地名,江户下町之一。
幕府为了将浦安的盐运往江户而开凿的河流。连接墨田川与中川,横穿今东京都江东区,呈东西流向。
本桥、京桥、银座、新桥一带仍保留有不少沟渠,好似一座微缩水乡。但在高度经济成长期之后,填河造地急速展开,许多河川转瞬间就都变成了马路或高速公路。
之后,幕府在深川与本所又依次开凿了与小名木川平行的竖川,以及把两条水路纵向连接起来的横川、横十间川、北十间川、仙台堀等多条水路。深川与本所,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乡地带。
◇京间六十间方的町割
天下普请把神田山,即今骏河台一带削平后,又用这些石土填充江户前岛东面的海域以建造町人地,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町割(街道的基本设计、规划)。因在日本桥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商业地是本町,这里也就成了江户最初的町人地。
本町的町割,以长宽均为京间六十间(约118米)的等一长度为单位。面向道路的六十间为住居和店铺,中央空出的二十间方则被称做“会所地”,用于垃圾场等公用场所。土地条件良好的,有的会租借给御用达商人。
六十间方的三分之一,即60间×20间被称为“一小间”,成为
隅田川东面,竖川以北的地名。初作“本庄”,因其自古便为湿地适于水运,在其周边地带有不少做薪炭生意的店铺。并且此处与南面的深川同样,还建有众多大商人的别墅。
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本石町二、三丁目,日本桥本町二、三丁目和日本桥室町二、三丁目,江户时代江户的代表地名。
测量土地、建筑物时使用的长度单位。1间约等于2.17米。
江户时代进行商业交易、行政事务等的集会所。
江户时代被允许进出幕府和诸藩,拥有从事商品供应等特权的商人。
此后町人地的标准尺寸。针对土地固定资产税的公役银税金,也以一小间为单位进行计算。在当时,即使是日本桥一带的一等地皮,按公役银计算,五小
间的税金一年也只有银三十匁。而一个壮年工匠一天的薪水就有银五至六匁。如此便宜的地价,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经过大规模的町割后,以日本桥为中心的江户商业中心地就形成了。
日本重量单位,“两”之简字。由发酵过的大豆制成的酱。是一种调味料,也被用作汤底。
◇从船只到木筏都对水上运输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户人的日常必需品,除了理所当然排在首位的大米外,酒、油、纸、棉花、蜡、石材还有柴鱼片 等几乎也都是用船运进的。这些船只中除了从遥远的西国 、东北 等地来的大型便财船(内海的千石船)外,还有从关东一带通过利根川及荒川水系,把木炭、席子、蔬菜、味噌等运到江户来的小船只,和从相模滩 、房总半岛 运送鲜鱼的押送舟 。这些押送舟从千叶县的仁右卫门岛到房总半岛南端的日本桥鲜鱼市场,平均五天往返一次。
木筏也加入了运输的行列。它载着
把鲣鱼肉煮熟后加热烤干的干货,是日式料理不可缺少的调味料。
特指九州地区。
本州东北部的地区,包括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和福岛县。
位于今神奈川县,被伊豆半岛、三浦半岛和伊豆大岛围起来的河滩。
位于关东地区东南部面朝太平洋的半岛。占今千叶县的大部分地区。
靠橹使之前进的小舟。
从秩父(埼玉县秩父地区)一带砍伐的木材,通过入间川水系进入荒川,再顺隅田川而下,最后运往深川的贮木厂。用木筏搬运的除了屋顶用木材和木桶用原材料的木板,还有木炭以及新鲜的时令蔬菜,等等。
在江户接受各地物资的同时,也有譬如用来做肥料的干沙丁鱼等大批商品从江户运出。在深川的小名木川沿岸,有一个叫铫子场的干沙丁鱼专用集散地。产于九十九里滨的干沙丁鱼先收集于此,然后再通过便财船运往关东各地及大坂的干沙丁鱼代售点。
在沿岸航线上行驶的便财船 《若宫八幡宫》
◇用五十一小时横穿江户与大坂
往返于江户与大坂间的被称做“菱垣回船”和“樽回船”的便财船,究竟有多大呢?
主要从事运输货物的船只。最初以运酒为主的船只。到幕府末期,其运输量大大超过了菱垣回船。
最初的便财船装载量约为五百石(排水量75吨左右),配有桨,靠人力和风力前行。到了十七世纪末,桨逐渐消失,扬帆行驶渐成主流。其外形也逐渐大型化,装载量扩大为一千石。到幕府末期,还出现了装载量为两千石的大型船只。
据记载,在当时若为迎面六十度的逆风,便财船就能直向前行。故可以说,其性能已不亚于现在的帆船。一艘装载量为一千八百石左右的便财船的船头,会有二十余人进行操作。
另据天保六年(1835年)的记载,从上方驶进江户的便财船,菱垣回船和樽回船加起来一年间共计九百四十艘。按平均每艘的装载量为一千石计算,共运载了约九十四万石(14万吨)的货物。
十七世纪末,一艘便财船在江户及大坂间航行,单程大约需要一个月。但到了十八世纪末,就缩短为半个月。据安政六年(1859年)十月十五的记录,从大坂的安治川口出航的一艘菱垣回船,到达江户湾的入海口浦贺只花费了五十一小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