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通向发展转型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604366
  • 作      者:
    秦海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发韧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已经从单纯的技术革命演化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席卷全球的产业革命和经济社会革命。在人类漫长的技术一经济社会变迁中,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如此快速地实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步改进,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如此快速地提出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诉求,也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如此快速地普惠大众并为大众所熟稔。
    在世界各国纷纷寻求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困局的过程中,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转型已经上升到优先的议事日程,这轮发展转型的含义除了低碳、绿色、智能和包容之外,一个显著的要旨就是要将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一以贯之地融会到技术进步、创新赶超、长期发展与制度变迁互动的格局之中,全蕊开拓经济增长新的来源,不断积蓄人力资本和社会能力开辟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演进的新前景。
展开
作者简介
    秦海,江苏准安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企业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史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公共政策制定。著有《中国制药工业:管制、市场结构与国际比较》、《高速增长过程的经济转轨: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变”与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一项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研究》等,并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译丛”。历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室主任,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主任助理、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副组长、组长。现就职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和使能性技术,正在不断挑战人类追求技术变革的欲求、意义、目的和价值。 互联网和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重要特征,其普及速度之快、渗透之广、影响之巨,不仅不断满足人们的期待,而且不断超越人们的预言,成为驱动发展转型的“双核”。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因为互联网和全球化正在进行着或正待进行着特定的经济社会转型。《通向发展转型之路: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演进》收录了作者于2005~201O年期间在不同公共场合所发表的学术演讲,将信息通信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纳入理论和政策分析视野,探寻了信息通信技术变革的本质、走向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记得我们年少的时候,都曾经听说过,一旦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危机,“多余的牛奶会被倒进太平洋”。实际上,这仅仅是从一个角度说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会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在熊彼特出版的《商业周期》(1939)、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从各种外部因素加上各类创新等方面构建的经济波动理论可能被当作是不证自明的,并且仅以另一种方式表明,在一种未受到扰动的状态,这里可能不存在各种周期,抑或增长,抑或循环。读者应该对此留意,它必然贯穿于各种应用之中,并且面对事实,这一理论连同公共舆论已经毫不动摇地拒绝常识(common sense)的重要性,并默然地坚持假定‘技术进步’是一回事(顺其自然的),然而,波动是另一回事,两者互为不同,或许相互敌对。毕竟,意识到这一点仅仅是常识,但是倘若经济生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内生变迁过程,商业周期,就如同我们所知晓的那样,可能就不存在。因此,幸好它仅仅是尝试将显而易见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任何解释一般地联系起来,并将之与商业周期特殊地联系起来。迄今为止,我们的证据一一包含在我们的模型中的少数基本事实足以产生弥漫在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波动’,必然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诊断价值,并把我们所观察到的这样的波动清晰地显示出来。其次,创新可能足以产生各种交互的繁荣和衰退的事实确实没有确立,当然,这些周期实际上是那些我们历史上认定的商业周期。即使我们采取保守的态度把它们看成是外部因素,这里可能也存在着其他的原因,。我们主张,创新一一再一次,在其实际范围而不是某些构建或者我们认为的某些形式的时候--是实际上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它能够说明那些历史上的和统计学上的现象,是迄今为止唯一有效的假设,这一假设将贯穿全书进行测试。”①后世学者已经坦然接受,技术进步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正好相反,技术创新是揭示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而且通常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设想当时的情境,“技术进步与经济危机是否有关”这样的问题,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格格不入的,可以预想,这样的问题在今后也是如此。在我看来,人类的发展受惠于技术进步,同样也受制于技术进步。在面对“大萧条”时,技术进步只能说是当时的经济学家们思考应对“大萧条”的附属品,或者说一种“思想的剩余”,主流的思想关注的仍然是均衡和增长。
    ……
展开
目录
自序
PART I
1 信息通信技术范式、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兼论中国基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转型和政策取向
1.1 技术一经济范式: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透镜
1.2 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学:从信息通信技术的角度看
1.3 面向ICT驱动发展转型需要优先思考的公共政策
1.4 简短的结语
2 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发展方式

PARTⅡ
3 走向技术驱动发展转型
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中长期取向
3.1 中国中长期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2 中国基于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型
4 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重点领域和优先行动
5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顾淑林教授的评论
6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
理念、实践和趋向
6.1 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和实践
6.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过程
6.3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制度设计
6.4 政府信息公开与其他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
6.5 政府信息公开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6.6 结束语
7 国家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7.1 问题的缘起:信息通信技术的本质
7.2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7.3 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问题
7.4 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7.5 国家信息化发展前景展望
7.6 归纳和基本结论

PART Ⅲ
8 “后危机时代”中国ICTS产业的发展
简论信息通信技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型
8.1 如何看待信息通信技术革命
8.2 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和证据
8.3 准确识别“后危机时代”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走向
8.4 结束语
9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迎接“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挑战
9.1 准确把握“后危机时代”发展转型的特征
9.2 大型企业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中坚力量
10 开物成务,备物致用
10.1 客观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成就
10.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战略取向的争论:从信息化角度的反思
10.3 科学判断“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10.4 走向发展和治理导向的国家信息化政策
11 我们身在何处?我们走向哪里?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考
11.1 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11.2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11.3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
11.4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术语索引表
人名索引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