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事务的官员,李鸿章对如何处理问题有许 多体 会。他认为,办事情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切不可凭主观办事,更不能 意气用 事。所以,他在给朝廷的许多奏折中,常常先把国家的实际情况具体介绍 ,然后 再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
同治五年底(1866年),东捻军由山东突然折入湖北,到达德安、安 陆之 间。李鸿章迅速挥军南至,使东捻军尚未实现联络,就不得不仓促应战。
1867年1月26日,张树珊部与周胜波部在距德安二十里的杨家河挺进。
张树珊 亲率步兵六挚,约3000人,中了捻军埋伏。捻军利用夜幕掩护,以数万人 攻击, 将张部团团围住,张树珊受伤坠马,力竭而死。张树珊是一员大将,一向 以勇取 胜,此战失利,对李鸿章打击很大。
但李鸿章是个不轻易服输的人。一计不成,他就再施一计,出笼了一 个利用 运河进行防守的计谋。具体的做法是在山东运河东岸、河南贾鲁河、沙河 西安修 筑长城,阻截东捻军,使其不能进入山东,以此达到目的。
然而,这个计划很快又失败了。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李鸿章又制订了一个倒守运河的计划,设想东捻 军进 入胶东地区,三面为大海所挠,可谓自投罗网,应利用淮军的近代武器, 将其逼 蹙一隅,消灭在胶莱以东的滨海地带;万一胶莱防线被突破,还有运河防 线作外 围,仍可把东捻军消灭于山东的运河、黄河、胶莱、六塘之间。两道防线 总兵力 共达十万人之多。
然而,李鸿章此计划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把捻军长期围困于山东 半岛,等 于把此地让给了捻军,这就遭到了山东地方势力的反对。山东巡抚丁宝桢 不接受 李鸿章的命令,山东地方官拒绝供给淮军粮草,胶莱河上的东军不认真防 守,随 时准备让开渡口,以便东捻军离开山东。
8月19日,东捻军从山东地方军王心安所守的海神庙扑过淮河。其实是 王心安 根据丁宝桢的暗示,让出缺口,让东捻军过河,胶莱防线再次失败。
此次失败,给李鸿章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压力,朝廷开始对他的倒守运 河计划 表示怀疑,并把他交部议处,以示对他此次失败的惩罚。连曾国藩也劝李 鸿章放 弃运河防守。但是,李鸿章仍坚持己见。
为了证明自己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李鸿章驻扎于台儿庄,督促加强 运河防 线。在南北长达350多里的沿河长墙上部署勋、庆、武毅、铭军的一部,以 及皖 军、江苏军和漕运总督所管辖的部队;同时严令铭军和鼎军作为游击军, 在捻后穷 追不舍;令郭松林接统武毅军二十营,与杨鼎勋部共同追剿。这样,除雄 厚的防运 部队以外,共有四支追剿部队,每支各有万人、战马8000多匹,与东捻周 旋。
到了9月,形势终于出现了转机,东捻军渡过胶莱防线后,本打算突破 运河防 线西进,与西捻军会合,却被淮军运河防线挡住,几次猛攻,都未能渡过 ,只好 在运河移动流动作战。
10月1日,鼎军在海州阿湖镇与一支由任化邦亲自率领的捻军遭遇。双 方战 斗激烈,各有很大伤亡,但鼎军击破了捻军抢渡运河的计划。李鸿章严格 命令铭 鼎勋武毅四大军不放,使赖文光无法摆脱。当时,铭、勋、武毅三军尽弃 辎重, 轻装前进。捻军因河流阻隔,运动困难,被迫在赖文光的领导下,背水一 战,步 马配合,排列十余里。然而淮军武器凶猛,先用炮击,使捻军骑兵首先受 损。接 着,淮军分几个方向以步骑配合猛冲。郭松林又亲率小枪队精锐包抄捻军 后路。
最终,东捻军被李鸿章彻底镇压。
厚黑学认为,做事情只有虚心实意,尊重客观实际,不把自己的主观 情绪运 用到处理事情上,才能够正确的看待事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的方 法。如 果不能够做到“虚心”,而是拘泥于常识,或者贪图虚名而耽误了实际, 看不到 现实情况的变化,就得不偿失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