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只好硬着头皮,按照蒋介石的意思,言不由衷地回答学生的提问:
“关于外交方针,政府早已确定,现在积极进行。以后无论如何艰难困苦,政府当以全国人民之意志为意志,以全国人民的力量为力量,励行革命外交。
“关于请求政府出兵?政府已下最大的决心,着手于最后的准备。至于如何准备,事关军事机密,请各位原谅,不能公布。”
于右任讲到这里,下面学生乱成一片并且起哄,一齐向后转,用背对着他,表示“人心向背”,大家不听他这些“官话”,同时不断有学生高呼:“叫蒋主席出来回答!”于右任只得草草收场。
1936年12月,杨虎城、张学良两将军多次劝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日,都被蒋介石蛮横地拒绝了。张、杨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蒋介石被扣在西安,举国震动。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开会,讨论对付目前局势的办法。因为杨虎城是于右任的老部下,事件又发生在西北,所以与会者一致认为于右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人选。于是南京政府组成“西北宣慰团”,由于右任任宣慰使,以“宣慰”之名赴陕西招安,分化张、杨同盟,以收兵不血刃之效。
于右任受命之时就知此行肯定失败,因为他了解杨虎城的为人,也了解西北军、东北军将士要求一致抗日的高昂情绪。但身为监察院长,于右任只得免为其难。当天,于右任就向张、杨发出电报,要求他们保证“蒋委员长”的安全,避免战祸,并说明了自己即将赴陕的原因:“中央命我人陕,因思东北与西北之将领子弟,情均骨肉,使我动无穷之感念。西北甫有生机之人民,此时之情,当更可悯。”第二天,于右任又给张、杨电报,再次说明“我奉命入关,盼派人见我一详言也”。张、杨回电于右任,声明“兵谏”是为抗日救国,为功为罪,听候国人处置;至于于右任要以“宣慰使”的名义来西北,则婉表谢绝。
杨虎城知道于右任此行是来“招安”,所以坚决拒绝。当他得知于右任已赴陕时,他立刻派人至潼关拦阻于右任的专列,要求于右任在当地宣布取消“宣慰使”的名义,以个人身份前往西安,方可谈详情。于右任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退回洛阳,静听下文。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5日,蒋介石飞抵洛阳,于右任等人至机场迎接,蒋介石下飞机见到于右任,劈头扔过来一句话:“张汉卿年轻,但杨虎城是于先生的部下,竞能如此,实出我之所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