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br>浮海的勇士,围炉的哀者——1933-1945年的德语流亡文学<br>希特勒老兄<br>德意志国与德意志人<br>“兄弟”与“魔鬼”:一位艺术家眼中的法西斯主义——读托马斯·曼的政论散文《希特勒老兄》和<br>《德意志国与德意志人》<br>茨威格的《玛利亚·斯图亚特》<br>《流亡》(节选)<br>一座“候车室”,两个小家庭——里昂·孚伊希特万格的《流亡》<br>被监视的战场<br>从不独处<br>点亮的灯<br>大城市里的眼睛<br>解决方案<br>文字作为战斗的武器——评铁嘴金心的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br>密探——选自《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苦难》<br>犹太女人——选自《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苦难》<br>简述《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苦难》<br>K先生的故事<br>日历小说<br>布莱希特“中国诗”七首<br>(由白居易诗意译或改写而成)<br>臆想的中国文化,浪漫的异国谬误——关于布莱希特“中国诗”注释中的一些问题<br>栖身地<br>阿尔戈号<br>以现实的名义——简评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说及其现实主义艺术主张<br>考克上校<br>逃向死亡的流亡<br>火山——流亡者小说(节选)<br>流亡者群像——评克劳斯·曼的小说《火山》<br>马科斯和莫里茨(节选)<br>混乱与迷惘(节选)<br>他未曾收到的那些书信(节选)<br>皮波·斯巴诺<br>艺术对生活的颠覆——亨利希·曼中篇小说《皮波·斯巴诺》评述<br>楼管笑了<br>精神废墟里的欲望魔咒——解读瑞士作家胡戈·罗切尔小说《楼管笑了》<br>“2009年《文学之路》——德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研讨会<br>2009年德语文学事件回溯内容摘要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4卷·2010年)》以1933-1945年问的德语流亡文学为重点,译介了托马斯·曼的《希特勒老兄》《德意志国与德意志人》、茨威格的《玛利亚·斯图亚特》、孚伊希特万格的《流亡》、图霍尔斯基的《被监视的战场》、布莱希特的《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苦难》、安娜·西格斯的《柄身地》和克劳斯·曼的《火山》等流亡文学代表作,此外介绍了亨利希·曼的《皮波·斯巴诺》等作品,对二○○九年德语文学事件进行了同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