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12.第十二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616935
  • 作      者:
    李维屏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Emory Elliott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in 1989 after teaching at Princeton for 17 years, where he also chaired the English Department. He is the author of Power and the Pulpit in Puritan New England, and Revolutionary Writers: Literature and Authority in the New Republic. He is also the editor of The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Margaret Harris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 Director of Research in the Faculty of Arts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Noted for her 19th Century studies, she has worked extensively on authors unpublished writings, editing The Notebooks of George Meredith and The Journals of George Eliot, and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important journals and reference books publish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Michael Helfand,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He teaches courses in Victorian Literature, Reader Response and Reception Theory. For many years he has worked with members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on projects and courses related to teacher education. He is co-author and co-editor of Oscar Wildes Oxford Notebooks (1989), and author of many articles and reviews on Victorian and modern literature.
  David Lyle ,Jeffrey is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 the Humanities at Baylor University since 2000. Jeffrey is General Editor and co-author of 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1992). David Jeffrey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volve the relationship of biblical
  humanities to literary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Patrick D. Murphy ,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ature Oriented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American Literature,Comparative Asian American and Asian Literatures, Modern American Poetry and Ecocriticism. His most recent book is Eeocritical Exploration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Douglas Tallack ,is Professor of American Studies, Pro-Vice-Chancellor (International) and Head of the College of Arts, Humanities and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UK. He has published seven books, most recently, Global Cities/Local Sites (co-edited,electronic book) and New York Sights: Visualizing Old and New New York. An Honorary Professor at both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Professor Tallack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British universities.
展开
内容介绍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2辑·2010年春)》包括学者访谈,学者笔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理论,博士论坛,征稿启事。学者访谈: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创新。学者笑谈: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华裔美国文学的价值与译介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种坚硬和倔强。在这件事上,最终妥协的还是陈。他的阳刚品质遇到了阴柔却强势的丽丽,只有败下阵来。
  另一次,陈意识到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是在对待儿子满齐的教育问题上。他看到孩子睁大的有些忧郁的眼睛时,决定要多花时间在儿子身上。他不能赞同妻子和她的姐姐梅对满齐的女性影响。“他也不想儿子服从于这些女性影响。这对男孩没有好处。阳应该平衡阴。”(110)可是,丽丽对儿子的前途却另有打算。她不辞辛苦,把满齐送到中国城的一家华人学校,希望他学习传统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但当她得知陈悄悄地培养着儿子对园艺的兴趣,在园子里种植芒果苗时,丽丽因父子情深而心生妒忌,进而勃然大怒,将芒果苗连根拔起以泄其愤。
  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丽丽,在远隔万里的英国仍然坚守着她心目中的阴阳平衡。然而她的所作所为,却恰恰违背了事物真正的阴阳平衡。她每天温柔地强迫汤足饭饱的陈喝下她精心准备的肉汤,却不知事实上这不啻是让陈每天吃毒药,使其体重激增。家里所有重要的决定都由丽丽一人做出,并付诸实施。身为一家之长的陈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到最后还被三合会控制,莫名其妙地消失。梅也搬了出去,另立门户。
  毛翔青将小说标题写成“酸甜”,是对小说中丽丽坚持的阴阳平衡理论的呼应。在开外卖餐厅时,他们的糖醋排骨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这道菜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酸和甜这两种味道达到了最佳平衡,而这种酸甜的平衡似乎能有效地使身体达到某种平衡。然而在现实中,在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的碰撞中,丽丽一家并没有能实现真正的平衡或和谐。家里只剩母子俩相依为命。家庭不止没有内在真正的平衡,连形式上的平衡也不复存在。虽然在小说结尾处毛翔青出乎意料地安排了每月三合会以陈的名义寄回来的汇款,能干的丽丽也仍任劳任怨地经营着快餐店,他们的命运却让人不无担忧:身处异国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丽丽未来难以预料。也许只有年幼的满齐是小说的希望,广阔的世界以全新的一切迎接着他。
展开
目录
学者访谈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创新
——杨仁敬教授访谈录
学者笔谈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华裔美国文学的价值与译介
家国想象
——离散与华裔美国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与问题
美国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华人形象
形式与内容的交叉与互涉:亚裔美国文学的哥特批评
谈全球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
英国文学
伍尔夫的创新精神与小说艺术的变革
文学、历史、社会:当代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的政治诗学
《金河王》的生态批评解读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
走出二元对立的樊笼
——论毛翔青的小说《酸甜》
阴阳失衡两顾无依
——《酸甜》的文化身份解读
《黑暗昭昭》的《圣经》戏仿
《牛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塑造现代人格的意义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戏仿与游戏
德莱塞与老舍小说中的城市化之路
理性的无奈主体的虚构
——再谈《路的尽头》中的主题
罗马的隐喻:原罪与狂欢
——谈《牧神雕像》与霍桑的国家意识形态批评
“上帝之网”中的诗意生存
理查德·威尔伯诗歌中的隐喻之美
文学理论
全球化与后东方主义
——兼论萨缪尔·贝克特小说的中国文化根源
文学理论的功能
西方绘画诗学: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
西方文学诠释学研究述评
博士论坛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
狄金森与中国
——跨文化传播、想象与理解
重构黑人文化身份
——赫斯顿小说的民俗文化视野
解构与建构
——吉尔曼女权主义乌托邦
开阔的学术视野,谦逊的师者风范
——纪念埃默瑞·埃利奥特教授
征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