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耕地安全系统动态分析与评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64459
  • 作      者:
    李春华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春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变化及经济影响研究。2008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经济研究。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后出站,从事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水土保持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教育部规划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5项,湖南省国土厅项目1项。涉及洪水灾害和雾霾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土地利用与评价,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发展协调。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野外观测的沙尘暴源地的下垫面特征和沙尘危险度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综合风险分类与评价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及影响评估技术研发”等10余项科研项目。先后在Risk Analysis,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Ecological Economics,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资源科学》、《自然灾害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3篇和ISTP 收录2篇,CSSCI收录8篇,参加编写英语字典1部,参与编写专著《重大气象灾害风险防范-2008年冰灾启示》、和《灾害安全教育读本》2本。
展开
内容介绍
  《耕地安全系统动态分析与评价》理论方法不同于其他的著作。首先表现在耕地安全系统划分,其次表现在耕地安全系统的动力机制的揭示,第三,体现在耕地安全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上。第四,体现在对耕地安全系统进行的安全性评价上。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具体表现在把系统动力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来进行系统分析和政策评价。
  总之,本文建立耕地安全系统理论,并把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运用于耕地安全系统的分析,显示了几种方法的优点,这对耕地安全系统的研究是一种突破。
展开
精彩书摘
  《耕地安全系统动态分析与评价》:
  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纯的驱动力分析无法解释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人们开始意识到制度对耕地非农化的重要影响,多数研究认为,当前的土地政策加速了耕地的非农化过程,这些政策主要集中于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许月明,1997)以及总体规划、动态监测、管理权限、法律法规(朱德举,1998)等方面,特别是我国的产权制度(包括城市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由于权、责、利不清以及产权主体不明、产权结构与产权权益关系不合理,未形成有效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叶艳妹,1997),不同的制度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也不同,各种规划之间难以协调、法律法规过于笼统造成执法难的局面,为农地保护政策的实施设置了障碍,管理权限交叉、农地分类混乱造成农地保护的力度不足(朱德举,1998),这些低效的制度加快了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同时也成为征地过程中侵害农民利益、滋生腐败的土壤,如征地的范围过宽从而以公共利益名义强行征地;当前征地管理方式欠妥以及征地程序不透明导致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腐败(谢经荣,2000;姚寿福,2004)。
  (2)耕地安全内在机制的研究。上述关于耕地安全的研究未涉及发生学的内在机理,不能真正指导实际中的耕地安全管理,由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非农化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客观上迫切需要揭示耕地非农化的内在机制,因而动力机制研究成为耕地安全研究的焦点:
  第一,从农业发展角度探讨耕地安全机制,通常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土地都有剩余且实物和货币形态的农业剩余出现时,土地和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便开始了,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也支持土地的非农化,而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着土地非农化的速度(杨国良,1996)。土地非农化由内在的自发流转机制和人为加速流转机制决定。内在的自发流转机制包括城市的离心机制、乡村的梯度克服与向心力机制、环境竞争机制和区位替代机制;人为的加速流转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价格激励机制、制度诱导机制和投机分割机制(张安录,1999)。
  第二,从经济学角度探讨耕地安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多,贾生华等(2002)认为土地所有者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下,土地非农化是由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不同的边际收益造成的;曲福田等(2001)则从土地价格和分配关系上探讨农地非农化的机制;刘运宪等(2003)认为耕地利用效益低下是耕地非农化最重要的经济动因之一:王德起等(1997)则从农户经济行为的微观层次和价格、市场、产权等宏观层次分析了耕地保护的机制。
  第三,从规划角度探讨耕地安全,城市规划不合理、旧城改造阻力大、乡村建设缺乏规划和投资区用地失控是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原因(张卫健,1998).但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在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内部机制和基本过程,预测未来变化发展的趋势与结果;由于多因素性和复杂性,对驱动机制常采取黑箱式研究方法,即一般在对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解释和描述分析驱动机制,真正针对驱动机制进行的研究不多(后立胜,2004),不可能仅从单一的角度考虑耕地非农化机制,应该加强非农化动力机制的综合性研究,揭示耕地非农化的内在作用机制。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土地(耕地)资源安全研究
2.2 土地(耕地)系统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

第3章 耕地安全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路径
3.1 耕地安全系统内涵和特性
3.2 耕地安全系统的结构
3.3 耕地安全系统功效
3.4 耕地安全系统动态变化演化模式和机制

第4章 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分析和模型建立
4.1 建模的目的和步骤
4.2 模型的总体结构分析
4.3 系统流图模型建立

第5章 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5.1 耕地安全系统建模原理
5.2 系统参数的确定和方程的建立
5.3 模型有效性检验和灵敏度分析
5.4 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发展模式比较
5.5 结论和讨论

第6章 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状态评价
6.1 耕地安全系统的灰色特征分析
6.2 耕地安全系统状态的神经网络评价
6.3 不同发展模式下耕地安全状况的评价

第7章 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演化分析
7.1 基于熵变性质的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的指标体系设计
7.2 耕地安全系统分析的信息熵方法
7.3 耕地安全系统的协调发展模型
7.4 结果分析
7.5 保障耕地安全的熵变机制和对策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创新和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一 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
附录二 自然演变模式下耕地安全系统主要变量标准化值
附录三 经济模式下耕地安全系统主要变量标准化值
附录四 环境资源保护模式下耕地安全系统主要变量标准化值
附录五 协调模式下耕地安全系统主要变量标准化值
附录六 耕地安全系统总流图
附录七 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总流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