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言
1.1研究目的
1.2文献评论
1.2.1双宾语结构
1.2.2“于”类和“以”类的与格句式
1.2.3结构主义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1.3理论基础
1.3.1概念化和主观主义的语义观
1.3.2句法形式及其意义等同于句式
1.3.3辐射状范畴下的语法范畴(句式以及句法关系等)及其局限性
1.3.4语义地图和句式多义性的研究
1.4本书的组织
第二章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及以“于”为标记的与格句式
2.1引言
2.2与格句式不等同于双宾语结构
2.2.1与格和与格句式
2.2.2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2.3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
2.3.1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2.3.2双宾语结构中的句法关系
2.4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2.5间接宾语型的与格句式和使之移至句式
2.5.1使之移至句式
2.5.2隐喻性的延伸:从空间域到社会域
2.5.3基式生成句式的历时意义
2.6结语
第三章从句式意义的角度看上古汉语的与格句式
3.1引言
3.2上古汉语的给予动词和给予类动词跟与格句式的关系
3.2.1给予动词和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关系
3.2.2给予类动词和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关系:“赐”与“献”两个给予类动词的个案研究
3.2.3句法层面上的制约条件
3.3上古汉语不同与格句式的句式意义
3.3.1与格交替(dative alternation)和不同与格句式的意义
3.3.2不同动词和与格句式的搭配关系
3.3.3上古汉语的与格交替现象以及不同与格句式的意义
3.3.4上古汉语与格句式分布的认知上的动因
3.3.5从语用的角度看不同的与格句式:生命阶的制约条件
3.4余论
第四章上古汉语的取得类双宾语结构:兼论“之”和“其”的问题
4.1引言
4.2上古汉语“取得类动词十之+NP”句式的结构分析问题
4.2.1从语义角度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2.2从句法角度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2.3从“之”和“其”的语法表现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3对前贤方法论的研究
4.3.1以“动词语义”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3.2以“变换句式”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3.3以“之”可以理解为“其”分析“V取得+之+NP”
4.4上古汉语中“之”和“其”的语法表现
4.4.1学界对“之”和“其”的解释
4.4.2对《左传》中“之”与“其”的分析
4.5“其”扩大为“之”对“夺+之+NP”句式结构分析的影响
4.6结语
第五章从语义地图和构式语法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5.1引言
5.2交际类动词与给予双宾结构
5.3动词和句式的搭配关系:时间层次和语义地图的互动
5.3.1上古汉语次要宾语型的时间层次
5.3.2动词“投”的考察
5.4受益类的双宾语结构
5.4.1受益双宾语结构的确立
5.4.2和受益类的双宾语结构有关的配价问题
5.4.3受损类双宾语结构
5.5使动类双宾语结构
5.5.1和使动类双宾语结构相关的几个问题
5.5.2“饮之酒”和“食大夫鼋”的语义类型
5.5.3“衣之NP”和“佩之NP”的语义类型
5.5.4使动双宾语结构
5.5.5双宾语结构由“给予”到“使动”语义类型上的演变过程
第六章上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
6.1引言
6.2“V+第一人称代词+NP”中“我”和“吾”的交替情形
6.2.1单宾语结构“V+吾+NP”
6.2.2双宾语结构“V+我+NP”
6.2.3其他的“V+我+NP””
6.3“V军+我+NP处”的分析”
6.3.1单宾语结构的“V军+我+NP处”
6.3.2双宾语结构的“V军+我+NP处”
6.4结论
第七章结语
7.1引言
7.2上古汉语在句法形式和句式意义上的关联性
7.2.1相同的句法形式,不同的客观事件类
7.2.2相同的客观事件类,不同的句法形式
7.2.3关于句式多义性的讨论
7.3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
7.4从上古汉语出发看汉语的历时演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