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玩赏》: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到了黄帝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的足迹,悟出其纹理有别而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各行各业分工明确、安定繁荣,万事万物名称准确、各有名分。……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事物形象画出形体的,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或依形会声,或依声附形的形声字,这些文字就叫做“字”。“文”,就是“象形字”,它们是汉字的根本。“字”,即逐渐增多的意思。它们都是由“文”孳生而来的。“字”的发展繁衍,使文字数量日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就是形象相似之意。文字在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后,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以上记载与论述勾勒出:所谓“仓颉造字”,确实是在总结继承前人,即“伏羲八卦”、“神农结绳”等经验成就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过,仓颉又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先进的造字方法,即“文”法与“字”法,或日“象形法”与“形声法”。这套方法在形成理论后,特别是“形声法”,使汉文字的数量增长很快,对社会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虽然只是一位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文字的整理与规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如:《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尚书正义》、《淮南子》、《文心雕龙》、《论衡》等皆简单提到仓颉作书,但在后世的许多古代经典中,却都把它描绘成了“神”,或半人半神的人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有四只眼睛。这,是他能看清宇宙一切的象征。于是,汉字创制成功,便有了“天雨粟、鬼夜哭”之感天动地、泣鬼哭神的想象性、夸张性的场面描述。为什么会这样?简言之,正因其所创制汉字,意旨宏深,追幽捕微,其神秘与精彩,其美丽与神奇,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让鬼神不能潜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