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流通市场主体利益协调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
(二)国际粮食供需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生物质燃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大大提升了世界粮食需求压力。第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驱动许多国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以其清洁可再生的特性受到各国的青睐。2000年世界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产量分别为180亿升和不足10亿升,到2006年就分别达到了380亿升和60亿升。2007年,仅美国就有约24%的玉米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冷崇总等,2008),目前该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乙醇占到全国燃料乙醇总量的90%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生物燃料的生产近一段时间“吃掉”了近1亿吨的谷物,成为谷物市场的重要消费源之一,其中用于生产燃料的玉米约为9500万吨,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12%。生物质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将长期改变国际粮食市场固有的价格波动周期,强烈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第二,国际谷物理事会2008年3月公布:2007—2008年度全球所有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6.59亿吨和16.76亿吨,缺口达0.17亿吨。近10年来,全球粮食产量增加5.81%,消费量却增长了11.7%。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62亿增长到95亿,世界银行预计:全球粮食需求量到2050年将比现在增加一倍。
全球粮食产能没有显示出与需求同步上升的动力和趋势。1975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逐年升高,一方面,导致积雪消融、海平面上升,许多国家耕地面积萎缩;另一方面,粮食生产区域北移,适宜种粮和粮食高产的耕地不断减少。另外,水稻灌浆等生理阶段对温度极为敏感,气温升高将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据美国与菲律宾农业研究部门联合研究资料显示,气温每上升1℃,粮食将减产10%(崔伟,2005)。近年来各种极端气候频发,也极大地影响了粮食产量。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的资料显示,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因灾害性气候引起的粮食产量将减少3%—5%(亚洲国家将减少5%—8%)(崔伟,2005)。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及主要粮食出口国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产值,人为地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民由种植粮食转向种植产值高、外向型的经济作物;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耕地数量和种粮农民也正在迅速减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