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比较研究》:
这一阶段,一些学者对采用信号沟通措施作为央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Eggertsson&Woodford(2003)认为,面对日本20世纪初的流动性陷阱困境和通货紧缩,央行刺激经济复苏的关键是管理预期,并提出了公众相信央行不会进行过度刺激的宽松货币政策条件,具体包括:政府债务较大且不与通货膨胀相关联;央行对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财政损失进行了估算以及公众相信央行能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这一时期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央行在经济萧条时为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可采用信号沟通影响金融市场和政策预测准确度。
伯南克针对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讲话,他认为央行可以通过扩大购买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向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伯南克在2004年提出了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三种主要措施:(1)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2)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3)管理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另外,一些学者将传统凯恩斯模型中不曾涉及的多个方面考虑在内,对管理预期、金融中介失灵和开放经济影响三个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这三方面出现的问题最能影响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
(三)次贷危机前后的理论反思
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化成具有巨大破坏力和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各国央行纷纷采取一系列反危机政策。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将大萧条以及日本首次量化宽松政策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货币政策中,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思想逐步完善起来。同时,这一阶段诸多学者对量化宽松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评估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两方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