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的世界 从孔子到梁漱溟》:
第四节 孔子施教的基本方法
孔子是第一个为了社会改造和进步而终生从事教学的人。孔子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从自我修养中获益。他开创了一门人文课程,教授那些可能成为领导者的人,他把教育的大门向所有的人敞开。他界定求学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是塑造人格。这个似乎很世俗的人文主义计划,其精神价值在于蕴含着一种信念:普通人的自我转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对于历史上的孔子而言,教育的最初功能是为君子提供恰当的训练。这在本质上是自我不断完善,并和社会持续互动的一个训练过程。
孔子的施教在其所处的春秋时代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施教风格不仅有别于当时的官学教师,而且也不同于一般的私学教师。孔子是一个终生追求大众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教师。他相信所有人都可经由有效教育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并将人的品格的完满塑造,而非单纯知识的获取,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基于此,孔子向一切人平等开放其教育,同时,孔子也冀望于通过施加给学生良好的教育,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以为社会大众谋求福祉。教学对孔子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他由衷热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终其教师生涯,孔子都在自觉自然地践行着“诲人不倦”的施教风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