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理论篇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在宗教旅游资源中,佛教旅游资源所占比重最大。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百姓的生活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国佛教大致包含三大体系,分别为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完整的佛教体系,也拥有完整的佛教经典。
在中国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史中,数量众多的佛教文化遗产被留存下来。从中国世界遗产名录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佛教世界文化遗产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目前中国一共有33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10多处属于或其中包含宗教文化遗产,而在这10多处宗教遗产名录中,7处为佛教文化遗产或以佛教文化遗产为主,占中国世界遗产总数的1/5以上,如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以及重庆大足石刻等,都是闻名中外的佛教世界遗产。
我国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开展佛教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相关概念
佛教属于宗教的一个属类,只有对宗教旅游以及佛教和旅游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佛教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一、宗教旅游
很多学者对宗教旅游的概念有自己的论述,但是关于宗教旅游的概念依然没有统一定论。通过对各概念进行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宗教旅游的概念归纳如下:宗教旅游一般是指旅游者前往宗教旅游目的地,游览感受宗教旅游资源的一系列活动过程。无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什么,也不管旅游主体是宗教信徒还是非宗教信徒,只要旅游客体与宗教及其文化相关,都可以认为是宗教旅游的范畴。
二、佛教和旅游
佛教在本质上是人类历史留存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而旅游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行为。例如,古代佛教信徒的传道讲经,甚至不惜跋山涉水到佛教信徒的信仰圣地。从这点来看,佛教活动与旅游活动有相似之处。佛教活动中,佛教信徒是为了信仰,从而获得一种超脱。而旅游活动通过旅行的过程,来排解心中的烦恼,得到心灵的升华,也是类似佛教活动的一种超脱。
从旅游的角度考虑,佛教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对中国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助推作用。
三、佛教旅游
(一)概念
佛教旅游是以佛教景观(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佛教文化为内容,为旅游者提供的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从狭义上讲,佛教旅游主要是指佛教信徒因为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云游、传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围绕佛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都可视为佛教旅游,不仅包括佛教信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也包括非佛教信徒出于兴趣、好奇,游览佛教圣地、观赏佛教建筑、体验佛教特色文化等相关的旅游活动(聂爱华,2013)。此外,李庆辉(2011)认为佛教旅游是以佛教文化为核心内涵,借助佛教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进行的朝拜、观光、体验、研究、学习等旅游活动。
宗教旅游的概念使我们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界定佛教旅游的范围,即从旅游主体(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不论其旅游的动机是什么,是否为佛教信徒,只要从事与佛教相关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被认为是佛教旅游。
(二)内涵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佛教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项目,甚至在不少地区已经成为当地核心的旅游文化。佛教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功能、文学艺术功能、历史映照功能和宗教意义功能等方面,宗教内涵通常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内涵并生共存。
佛教旅游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赵朴初,2005;桓占伟,2009)。
1.教育内涵
佛教所倡导的“慈悲普度”、“善巧利他”等佛家思想与我国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同时,佛教文化中包含的孝义思想、爱国思想和平等思想都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应充分发挥佛教旅游文化的内涵,弘扬其教育和道德意义。
2.文学内涵
佛教中的很多佛经,如《法华经》、《维摩诘经》、《观无量寿经》、《百喻经》等,其自身便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我国佛教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僧士,他们的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文艺内容。而历代很多诗人和文人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佛教题材、佛教文化都体现得十分明显,甚至现代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到其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3.艺术内涵
随着中国佛教的不断发展,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佛教文化资源中的佛寺、佛塔、佛像、壁画、音乐等都是其主要的艺术内涵,都是我国艺术文化体系中的珍宝。
4.历史内涵
佛教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文化史与佛教历史密不可分。赵朴初(2005)认为,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鼎盛时期,佛学成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很多历史遗迹型佛教景点都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桓占伟,2009)。
(三)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佛教旅游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两种。
1.按照旅游者的佛教信仰状况和旅游目的分类
1)佛教信徒朝圣的佛教旅游
佛教信徒朝圣的佛教旅游指佛教信徒围绕佛教进行的旅游活动,在此分类条件下,我们又可以按照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程度和不同目的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以朝圣为主要目的的佛教旅游。这些佛教旅游者,具有很强的信仰动机,他们进行的一些传统朝圣活动可以归于旅游活动的范畴。因为他们具有与普通旅游者同类的需求。这些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敬拜和祈愿,也包括布施和佛教的各传统法会、节日等特定活动。
第二,以传教、人道救助等社会公益为主要目的的佛教旅游,即在公益活动中同时进行佛教的宣传活动。
第三,以发展佛教信徒之间的友谊为主要目的的佛教旅游。这类佛教旅游主要是为了增进佛教信徒之间的友好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佛教旅游,佛教信徒的旅游目的地并不一定必须局限于佛教目的地之中,但激发旅游活动的动机可以归因于佛教。
2)非佛教信徒的佛教旅游
这类佛教旅游的主体不是佛教信徒,他们的一些旅游活动动机虽然与宗教性的动机没有关系,但是他们所游览的项目及旅游资源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类旅游也属于佛教旅游的范畴。当然这类旅游者的目的是多样的,如出于感受佛教文化、追求身心健康、满足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去往佛教旅游目的地。在佛教旅游现象中,这类旅游者的比重往往大于佛教信徒的比重。
2.按照佛教的历史发展动态分类
1)传统佛教旅游
传统佛教旅游主要发生在亚洲,以及存在亚洲移民和其后代的西方国家。传统佛教是指在历史上佛教传入各区域,其与当地文化和当地人的个性融为一体,而建立各种流派及其独特文化。传统佛教包括许多流派,如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等。各种佛教流派拥有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与活动。此类佛教旅游具有较强的宗教性,充满文化内涵。
2)新潮佛教旅游
新潮佛教旅游主要发生在西方国家。许多西方人把佛教看作一种无宗教性的精神资源,将佛教思想作为生活导向,但不宣称自己是佛教信徒。他们有创立佛教新流派和新文化的趋向。此类佛教旅游的旅游者至少可以称为“佛教客户”,佛教文化资源完全被视为无宗教性的普通旅游产品。佛教旅游具有度假休闲的作用,旅游者参与佛教活动是为了享受其所提供的益处。
(四)特点
佛教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类型,享有一般旅游活动的共性特征。除此之外,佛教旅游与佛教独特的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1.佛教旅游地生命周期长
佛教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很长,与佛教本身的长久生命力密不可分。例如,从中国佛教史来看,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之后,2000多年的时间内,在中国区域生根、开花、结果,散布于中国各个区域,深入民间生活之中,并且又从中国传到其他国家,重新振兴了古印度本已衰弱的佛教。因此,佛教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