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60%以上的人口是以稻米为主食的,稻米作为我国居民的消费主食,其质量是否安全日益备受关注。质量安全稻米是指质量安全水稻的主要产品——稻米,简称为安全稻米。质量安全水稻是指以体现质量安全为主旨,按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则生产的有机水稻、绿色水稻、无公害水稻的总称,也可简称为安全水稻。稻米质量是否安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居民食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情况。
当前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堪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稻赖以生存的水系和湖泊,受污染的程度日益加重;重金属对稻米的污染,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化肥的过量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促使稻米质量安全生产日益紧迫。稻米的质量安全贯穿水稻“从田间到餐桌”整个食物链,由许多环节和经济组织载体决定,但是,以源头控制为关键,从农户生产者的角度研究稻米质量安全意义重大。
《基于农户行为的质量安全稻米生产的经济学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建立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研究了政策干预对质量安全稻米生产技术选择的功效,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能否促进农户对质量安全稻米生产技术的选择,同时进一步研究这两类政策对社会福利改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和政府补贴政策对农户选择质量安全稻米技术以及社会福利的改善,存在明显的不同。农业技术推广政策能够有效促进规模种稻大户积极采用质量安全稻米生产技术,并且能够改善社会福利;而一般规模种稻农户对质量安全稻米技术的采用和社会福利的改善,需要依据具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政策而定,即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对一般规模种稻农户的技术采用和社会福利改善的作用是不确定的,而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对一般规模种稻农户的技术采用是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的,并且在其边际收益大于其技术供给的成本条件下,能够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政府补贴政策能够促进规模种稻大户质量安全稻米技术的采用,但并不一定导致社会福利的净增加;政府补贴政策也能够促进一般规模种稻农户质量安全稻米技术的采用,并且只有当该项技术采用的边际收益大于其技术供给的成本时,才会促进社会福利净增加。
通过探寻质量安全稻米生产的内在经济规律,可以看出,为了促进质量安全稻米生产的发展,应该合理调整肥料结构,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农家肥的使用效率;合理调整投入结构,降低劳动成本,适当提高物质投入;加大质量安全稻米产业化建设,加强生产的组织形式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质优价、运输补贴”制度,保证农民预期收益;建立和完善稻田监测系统,指导农户按生产规范种植;积极培育、选用优质高抗品种,降低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做好现有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和禁止新污染源产业在稻米主产区内建设;依据水稻种植农户的实际规模,区别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和政府补贴政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