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决策与咨询丛书:上海大学生发展状况研究(2012-2013)》:
第五,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与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和供养关系,更具有情感互动优势,因而更容易产生教育共振效应,其显性的、隐性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强调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家长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结构,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数,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考上名牌大学,谋求高薪职位;许多家长向子女灌输追求个人地位、权利、利益、金钱、实惠的思想,教孩子与同学相处多占便宜少吃亏,教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甚至教孩子如何取巧,如何钻营。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畸形的人格塑造为下一代留下隐患。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缺陷与所接受的片面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家长明里暗里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各种关系为谋取私利而进行着不光彩的交易,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着权钱交易、能挣会花、享乐至上的教育,这与学校提倡的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相悖,对其子女产生着极坏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偏差与失误,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思想教育的效果,严重地阻碍着学生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的茫然、困惑乃至倾斜。
第六,高校德育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高校德育工作不力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直接原因。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和现实性。对道德目标的认识上,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提一些大而空的政治要求,从上到下一种要求、一个模式,缺乏层次性,脱离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社会实际,成为一种刻板的圣贤式的标准,学生只能肤浅地理解,难以培养出期望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中学习成绩差和政治表现差的学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扩招使不少高校为了保证招生人数和追求办学效益,降低了对考生成绩和政审方面的要求,从而导致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学生间的基础差距在拉大,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同时,大学生来源复杂,专科生、本科生、自费生、成人教育生、硕士生同居一校,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思想观念、道德素质、自我目标的追求参差不齐,我们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就不可能一样。当人为地把道德要求拔得太高,把终点当起点,把理想的道德目标当成普遍的行为要求,就会导致道德标准和现实生活的反差太大,道德教育就没有说服力,甚至失去生命力。
二是内容不够新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还停留在讲原理、讲法则上,重于告诫学生“必须怎样做”、“只能怎样做”和“否则会怎样”,给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如何学会自律的思想,很少教育他们“可以怎样做”和“可以做什么”,使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一种条条框框的“守则式”教育,内容陈旧,脱离时代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说教而轻体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些新的时代特点,如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信息网络意识等,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几乎没有。由于内容缺乏新意,没有反映时代特色,所以学生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一种额外负担,主观上轻视,行动上更难以为之约束。
三是教学中回避现实问题。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回避现实问题。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对已有定论的、大家都知道的讲得头头是道,对有争议的而学生又急于想知道的敏感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则避而不谈或者绕道走。由于没有从正面引导,正确地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从其他途径听信谣言,从而消极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四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上看,各德育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性,思想教育的合力未能形成。首先是教书与育人工作不协调,德育工作者和教师两支队伍“脱节”。所有教师都有着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是教书和育人工作并重;而德育工作者是育人工作的骨干队伍,承担着德育工作主力军的重任。在实施过程中,这两支队伍之间往往缺乏相互理解、沟通和协作,教师只顾追求学生的分数,不顾及学生的品质发展,学生在校园内有违反校纪校规的,大多送交班主任或学生工作部门来教育、处理,尚未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育人的思想和观念,德育的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造成学校德育出现势单力薄的现象。其次是党团工作与“两课”不协调。德育教师主要负责的第一课堂教育和学生工作者主要负责的第二课堂教育之间缺乏相互呼应的有效衔接。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为地割裂知、情、意、行这一完整的统一体,片面地强调理论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有的教师上课来下课去,一学期课程结束,甚至连任课班的学生也不认识,教育者忽视对受教育者的感情投资。此外,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的德育“立交桥”也尚未真正形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