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欧元”不应成为经济的象征
伦敦奥运棋至中盘,欧元玩起高台跳水,仅2012年8月2日当天就下跌0.38%。失望的市场以下跌责怪一个叫德拉吉的家伙:他承诺说要尽“一切努力捍卫欧元”,结果欧央行议息会议的信号却是“外甥打灯一切照旧”。尽管他一再强调“欧元不会逆转,打赌欧元解体毫无意义”,但市场没有只是“听其言”,还学会了“观其行”。
欧央行的行动是,像美联储和英央行一样,决定维持利率不变,也没有启动市场渴盼的紧急救市措施——新一轮债券购买计划、新一轮长期再融资项目以及给予ESM(欧洲稳定机制)银行牌照等暂时都不会落实。德拉吉甚至模仿着德国的语气说,欧央行将“继续推进财政紧缩、结构性改革和欧洲机制化建设”。
欧央行看似怪异的表态不难理解。表面看,维持利率暂时不变的决定既有观望的成分存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初的宽松对策收效甚微),也受到美联储和英央行的激励。然而,更深层的意蕴是,欧央行的表面平静正折射出欧债危机的复杂和形势严峻。从2012年的季度数据看,欧洲诸国经济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居高不下,希腊退出欧元区风险并未根本消除。中国央行判断称,欧债危机“有引发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以至于法国总统奥朗德与奥巴马通电话,共同呼吁欧元区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相信,经济的下滑正是促使德拉吉一周一变脸的深层原因。
随后,各国都忙于采取措施给欧元以支撑,给欧洲经济以支撑。然而,这一沙堆上的希望根基却异常脆弱。欧元未经成熟已显衰老之态,债务危机的恶化让年轻的欧元看起来力不从心。短期的风险是,希腊、西班牙等债务高危国风险依旧,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均有恶化可能。而在救助上的博弈仍在胶着,德国为首的债权国的坚持,正是希腊等债务国的巨大政治风险,如何平衡矛盾考验着同样年轻的欧央行。
欧元会就此夭折吗?从欧债危机爆发,甚至从欧元诞生之初,这个问题就伴随着怀疑与不信任而高悬欧元区上空,并时不时地成为世界舆论的关注焦点。笔者的判断是,欧元夭折说(或称崩溃说)短期内仍有些杞人忧天,当前真正应该担忧的是如何应对弱势欧元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冲击。
欧元不仅是个经济存在,更是个政治存在,并且政治存在远比经济存在意义更为重大。作为前所未有的政治实践和现实需求的欧元区,理性的认知是,维系的成本小于崩溃。欧元区一旦崩溃,欧元区各国乃至整个欧洲诸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根据瑞银的沙盘推演,一个弱国退出欧元区第一年的人均成本是9500~11500欧元,随后几年人均成本每年也高达3000~4000欧元。仅这一项经济成本就足以压垮该国政府。政治和经济的考量,都会逼迫欧元区各国“重回麻将桌”。
然而,这桌麻将并不好打。尤其在债权国增长受阻、债务国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即使制度化制约机制被普遍接受,中短期内救危的主动和被动选项都只剩下了弱欧元,策略化后就是德拉吉前文所言的暂时不会实施的“债券购买计划”和“再融资项目”等。弱欧元是把双刃剑,缓解欧债危机需要弱欧元,而弱欧元又反过来加剧通胀,阻碍经济复苏,进而萌生各国对欧元的离心力。
因应弱欧元时代的欧洲,已是各主要经济体的战略议题。而对欧元区而言,更长期的策略是,政治考量靠边站,经济考量应成主角。更进一步说,欧元的存在系于欧洲经济的复苏,系于欧洲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财政紧缩只能治标,治本之策还有赖于欧洲的再一次经济革命。倘不能如此,则欧元只能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
展开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欧债危机是一个系统性危机,这也使得善后显得艰难而漫长。本书的一个亮点,就是抓住了经济与人性这个有趣的角度,提出了“这些年的欧洲一直在与人性战斗”这个重要观点,很值得深思。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
★许凯先生的论断极其正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防范强国(如德国)黑洞现象,即一个技术和创新处于超级地位的国家将同盟内其他国家的人才和资本吸引过去,导致同盟内边缘性的国家处于高增长的路径之外而陷入贫困。
——王小明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