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610361
  • 作      者:
    聂竹明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聂竹明,男,安徽怀宁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西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Adobe中国认证教师(ACCl)。兼任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期刊编委,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审查专家。主要研究数字化学习理论与设计、教育信息化政策与规划、媒介传播与教育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等项目十余项,出版《网络技术及教育应用》《数字土著的网络生活之道》等教材、著作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e-Learning(即数字化学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突破e-Learning研究聚焦于共享的传统,转变研究视角,考察e-Learning环境范例“视觉文化网”,同时借鉴共生哲学这一分析工具,从时代背景、哲学渊源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共生的e-Learning基本观念与实践策略。理论方面,借鉴共生哲学有效建构e-Learning共生观念;实践方面,为e-Learning的应用提供范例,较同类著作更具实用性。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适合教育技术专业的师生及数字化学习的研究者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本研究在具体方法上将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以基于“视觉文化网”的e-Learning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长时的案例描述与归纳,并同时借鉴共生哲学这一理论工具进行共生e-Learning观念的分析与建构。在此过程中,辅以文献分析法、信息系统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两条途径: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进到认识个别。在个别中发现一般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归纳;在一般中发现个别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演绎。归纳和演绎是统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真理是归纳和演绎辩证统一的产物,离开演绎的归纳或离开归纳的演绎,都不能得到科学的真理。
  1.实践归纳法
  归纳是从众多个别事例中总结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比如,在实践中接触豆、瓜类等个别农作物,通过反复的实践,逐渐认识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大量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进行推理与分析,就得出农作物遗传的一般现象。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典型的归纳推理过程。人类认识活动都是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是从个别总结概括出一般,归纳法是人类常用的基本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通过对个别事实的观察、研究并进而总结的结果,自然科学中的许多原理、公式与定律都是通过归纳的方法得来的。比如,化学元素周期律就是通过归纳各种元素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得来的。还有进化论、气体压强、体积与温度的玻尔定律、法拉第定律等,也都与归纳方法的运用分不开。
  在形式逻辑中,归纳法有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归纳全部对象的所有情形,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数学列举法就属于完全归纳法。比如,根据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的内角之和都等于180度,可以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不完全归纳法不是从全部情况中进行考察,而是从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情况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可以分为简单枚举法与科学归纳法。简单枚举法指依据一部分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某些属性总结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比如通过抽样测定农作物种子发芽与测产等就属于此类。科学归纳法指通过对某一种类某部分对象的因果关系与本质属性的研究,也即通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探讨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作出某一门类的所有对象的一般结论的方法,也称之为判断因果联系归纳法。这其中又有求同法、存异法、共用法、共变法与残余法。求同法指从不同的场合中找到相同的因素。存异法指从两个场合中寻找因果联系。共用法指结合求同法与存异法来探求因果关系。共变法指从一个现象的变化引起的另一个现象的变化中寻求因果关系。残余法指在复杂的一组现象中,减去已知的因果关系的现象,从而寻求其他未知现象的原因。其中,共用法是存异法与求同法的结合,残余法与共变法是存异法和求同法的补充与引申。因此,根本的方法是求同法与存异法。在科学研究中,这两种方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为挖掘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定的逻辑依据。
  虽然归纳法在人类科学研究中起着重大作用,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第一,归纳的基础是直观的感性经验,因此,不能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恩格斯指出,我们用世界上的一切归纳法都永远不能把归纳过程弄清楚。他举例说,可以通过对蒸汽冲开壶盖来归纳出热能与机械能转化,即使观察十万个蒸汽机也不能归纳出结论来进行问题的解答。第二,归纳法一般情况下只依据一部分事物的一部分属性,无法对全部事物进行穷尽,因此,其结论并非完全可靠,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也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既有结论自然就不可靠。比如,常温环境下,一般的金属(如金、银等)都是固体的,若因此归纳出“金属都是固体”的结论,就与实际当中存在的液态金属(如汞)不相符合。黑格尔认为,归纳逻辑在本质上是还存在疑问的一种推理。马克思认为,以最简单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最简单的真理,总是不完全的,因为经验总是未完成的。由于归纳法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它要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还需要与其他的方法特别是演绎法相结合。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理论诉求:技术环境与学习变革的互动分析
二、实践归纳:技术支持学习共同体的范式转向
三、逻辑探寻:精炼共享到开放共生的转向路径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转变观察视角,破解e-Learning现实困境
二、理论意义:建构共生观念,创新e-Learning认知思维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共生教育研究的开拓:“共同生成”意蕴在教育中的表征
二、共生教育技术研究的萌芽:学习者与技术环境的共生互化
三、技术支持学习研究的深化:心智模型与技术环境互相塑造
四、团队学习研究的新解: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生与共存互促

第二章 重难点问题、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重难点问题
一、如何辨别共生与共享
二、如何进行e-Learning实践案例的选择
三、如何对e-Learning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归纳与演绎
四、如何分析e-Learning共享困境以及生发共生观
第二节 研究视角的变换
一、认知变换:从“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到“学习是实践共同体的参与”
二、对象变换:从考察个体学习到考察共同体学习
三、态度变换:从对资源的批判态度到对文化的尊重态度
四、时间变换:从短时、静态的案例分析到长时、动态的个案跟踪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上的考虑: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与意义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第三章 e-Learning:学习者与数字化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方式
第一节 e-Learning究竟是什么
一、e-Learning不仅仅是电子化学习
二、e-Learning也不仅仅是网络化学习
三、e-Learning不能包括信息化学习的全部内涵
四、e-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
第二节 e-Learning技术背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数字化环境
一、从电子化到虚拟化:数字化环境的不断改变
二、学习方式:揭示学习活动取向的基本形式
三、e-Leaming兴起:数字化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
第三节 e-Learning思想根源:与技术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思维
一、学习技术化的思维传统:从培根的经验主义到孔德的实证主义
二、学习技术化的实践历史:从视听教学运动到自动教学机器
三、e-Learning的取向变迁:从开发技术环境到建构文化环境

第四章 “视觉文化网”: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e-Learning环境范例
第一节 以共享为基础:“视觉文化网”共享的资源、日志与交互
一、共享的资源:“视觉文化网”学习资源
二、共享的日志:“视觉文化网”学习博客
三、共享的交互:“视觉文化网”学习社区
第二节 在共享基础上成长:作为e-Learning环境的“视觉文化网”
一、从以生为本到和谐相生:在共享基础上生成的技术支持课程的范式
二、从内容共享到思想共生: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博主与博客
三、从话题共享到生态共生:在共享基础上发展的共同体交互

第五章 从共享到共生:“视觉文化网”成长中e-Learning的范式凸显
第一节 网站的功能:不仅共享资源,而且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
一、从眼睛到心灵:“视觉文化网”支持高阶学习
二、转换视角审视:网站在于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
第二节 创造共生的文化环境:信息社会中e-Leaming的新范式
一、传统教育技术观中的技术内涵与思维倾向
二、文化共生:信息社会中学习与技术融合的转向
第三节 共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凸显:多维视角探索的共同趋向
一、教育技术桥梁论: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促进新智慧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哲学观:技术与教育的共生互“化”
三、教育信息化阐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与互相促进
四、学习文化创新论: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
五、信息化教育理论:“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第六章 共生的e-Learning:意义建构与实践策略
第一节 共享的e-Learning:难以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学习系统与环境
一、资源共享:e-Learning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二、共享的e-Leaming在构建学习系统与环境上的困境
第二节 共生的e-Learning:对共享e-Leaming困境的克服与超越
一、对共享方式的拓展:从静态共享到动态共生
二、对共享内涵的提升:从资源共享到知识共生
第三节 共生的e-Learning:时代背景
一、创造性关系:共生时代的知识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二、信息素养:共生时代的信息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三、共生意识:共生时代的网络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第四节 共生的e-Learning:哲学渊源
一、共生的渊源追溯:词源学、学科渊源与历史渊源的考察
二、共生的内涵厘定:从生物的异质共存到人的共生性存在
第五节 共生的e-Learning:基本观念
一、生命观:生命是在动态的关系中唤醒意义的信息节点
二、过程观:共生是结合方式动态变迁与共同生成的过程
三、异质共存观: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的相互关联与共存
四、中和观:共生指向对动态平衡的和谐状态的价值追求
五、关系观:共生是在对立紧张关系中创造更丰富的关系
六、生活观:共生的发生域是充满对话与交往的生活世界
第六节 共生的e-Learning:实践策略
一、建构生命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生命体验、互动与成长
二、创建资源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撑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组建学习者共同体,推进异质共存者的社会协商
四、鼓励社会实践参与,进行意义与身份的双重建构
五、开发学习交互活动,形成共同体文化环境与意义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