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理论与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419141
  • 作      者:
    钟秉枢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休闲体育路向何方?回归对人文的关注,回归对自身的关注,回归对生活品质的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对人类、对自身关注的视角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活一分钟就要为革命做一份贡献”到“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攀升。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从国人将竞技体育视为你死我活的战场,到西人将职业体育视为盈利娱人的剧场;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到锻炼身体延年益寿,锻炼身体健康生活;这中间,存在怎样的差异。休闲体育在实践中的发展已经涉及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教育、市场、产品等各个方面。《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理论与思考》呈现的正是这些研究和争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战略思考、设计规划,但大多初入休闲体育研究的大门,就像休闲体育本身刚刚来到华夏大地不久一样,带着稚嫩,带着无畏,带着企盼,带着梦想。
展开
精彩书摘
  2.1人类休闲体育意识的历史演进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展开了长期斗争,在缺少工具的情况下,主要以身体参与各种活动。虽然当时人们没有现在体育的价值自觉,但也意识到身体素质的好坏对于获得生存资料的重要作用。从现代休闲的意蕴来看,古人当时的身体活动也仅仅局限于增强体质和生理生存方面,因而他们的身体活动不能算作休闲,更不能称为有意识的休闲体育行为,只能算作为生存与生产需要而采取的本能活动。
  进入文明社会,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几乎不能有意识地对身体实施教育,从主观上忽视了体育对人的智力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作用。二是工业社会,虽然部分劳动者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工业生产,但简单机械的肢体劳动使人失去了自由运动的同时,也使人们失去了个性与思想,产生了人的“异化”,休闲只是少数资产阶级享有的特权。从台球、网球等运动的起源可以看出,运动项目的产生来源于上层人群休闲意识的萌芽,但对大多数的民众而言,休闲体育距离他们还很遥远,因为他们既没有休闲所需要的时间,更没有参与休闲体育所必需的物质保障。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在催生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为普通人群赢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人们不需要、也不必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生存和生产,这也意味着人们拥有了比较充足的物质条件用于生活,这就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问和物质上的保证。而随着人类对健康生活“自我意识”的觉醒,单纯物质享受已不能满足人们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高雅、舒缓、娱乐性的休闲体育活动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寻找工作和生活必需时间之外的轻松愉悦,人们愿意为此付出时间与金钱。由此,普遍有闲的现代社会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唤醒了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意识。
  2.2人类休闲体育意识的现代回归
  如果说古代人的体育观是一种出于生存本能的朴素体育观的话,那么现代人的体育观更趋向于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性目的。对于前者,人们的体育观是一种晦涩交融的状态,对于后者,人们的体育观则由被动向主动倾斜,朝着自身和谐发展的休闲娱乐方向发展。因为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使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普遍增大,幸福指数不断降低,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使身体长期处于被动的无休止“消耗”状态,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等“文明病”不断频发,这必然激发人们对生活目的与意义的重新思考。这时,人们的价值追求开始从改造自然逐渐向注重人自身发展的方向迈进,人们的健身观念不断升华,对生活价值的追求发生了积极变化,对生命意义的真谛进行了重新判断。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对休闲娱乐的需求进发了极大的热情,渴求一种“本我”、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的目标也逐步向“身心合一”的境界回归,休闲体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态浸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人类休闲体育的意识回归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被动行为,而是人们崇尚健康生活的主观愿望,它产生于人的需求本能,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表现。它对于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提高身体运动机能以及它所承载的健康价值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同,是养护人类生命、调节生活节奏的教育活动。休闲体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不受约束和强迫性,倡导自由、愉悦、放松的心境,这恰恰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这种氛围中,人们的焦虑水平可以得到有效降低,抑郁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社会羁绊也可以得到有效沟通。这种体育健身意识的回归,是一种新型体育观的回归,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大众健身意识的积极回归。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休闲体育宏观理论研究
解读休闲体育意蕴的心理学
休闲体育的理论辨析

第二篇 休闲体育的历史与传承
休闲:古老的教育话题——先秦“六艺”中的休闲体育活动探究
从宋代笔记看宋代休闲体育活动
从文物史学角度看我国古代休闲体育
城镇化背景下民间休闲体育的发掘与重构——以上海松江为例
冰岛武术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第三篇 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
休闲导向价值观引领下的生活方式变迁
滨海体育赛事联动的社会功能与波及效应案例分析研究
休闲体育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研究——以新疆哈密三道岭为例
廊坊市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因素和限制因素研究
从休闲体育走进低碳生活

第四篇 休闲体育专业建设
休闲体育专业构建研究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
公共体育服务背景下休闲体育专业办学的困惑与定位

第五篇 休闲体育与学校教育
从休闲体育的功效视角审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武汉市普通高校开展休闲体育运动研究
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贵州省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六篇 休闲体育特定群体研究
对北京市高校高级职称教师休闲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晋北地区农民休闲体育的个案研究——以郝街村、南高村为例
女性在休闲运动中的角色定位
闲暇生活与女性休闲运动的研究
榆次区初中生家庭休闲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我国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研究——以四个代表性家庭为案例
公共服务视野下城乡老年人休闲体育参与及体育消费差异研究——基于江苏省十三市县的实证调查
农民工城市休闲体育文化适应探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