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技术时代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技术手段与政策体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37341
  • 作      者:
    高锡荣,陈流汀,万晓榆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新技术时代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技术手段与政策体系》是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以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新技术时代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技术手段与政策体系》由总论篇、推进机制篇、技术手段篇和模式推广篇组成,旨在从推进机制、技术手段和政策体系方面深入探讨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其中,推进机制就是运用市场激励之手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就是运用技术引领之手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体系就是运用政策支撑之手来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总论篇
  第一章农村信息化概述及其城乡统筹背景
  第一节农村信息化概述
  一、农村信息化的概念
  农村信息化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用信息覆盖,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缩小城乡“信息鸿沟”的历史过程。推进城乡统筹信息化发展,重点在于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整合城乡农村信息资源、加强技术推动城乡统筹信息化和探求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信息化、智能化与智慧化。
  (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和保障,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信息终端等设备建设。
  (2)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是集农村新闻网站搭建、农村业务应用系统组建、农村综合业务开发于一体的业务数据平台,并提供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发布服务。
  (3)农村信息资源整合是依据不同层次农村信息用户的需求,将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一个有序的、效能更高的农村信息资源体系,从而满足农民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实现一站式农村信息服务。
  (4)加强技术推动城乡统筹信息化是通过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三网融合、云计算技术来推动城乡统筹信息化,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5)探求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是指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探求新的模式来促进城乡统筹信息化发展。
  农村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既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必将历史性地开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新技术时代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技术手段与政策体系第一章农村信息化概述及其城乡统筹背景二、农村信息化的内容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交易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信息化、农村商业信息化、农村科教文卫社保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农民生活信息化、留守人口服务信息化、农民工就业信息化和村镇管理信息化。
  (1)农业生产信息化。通过向农民提供实时有效的天气信息、病虫害防御信息和农情提醒信息来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
  (2)农产品交易信息化。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动态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来实现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3)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信息化。通过在线购买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种畜禽、兽药、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等生产资料来实现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信息化。
  (4)农村商业信息化。通过向都市人群提供乡间美食、特色产品、乡村旅游景点等宣传信息来推进农村商业信息化。
  (5)农村科教文卫社保等社会事业信息化。通过农村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信息平台应用,向农民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相关信息。
  (6)农民生活信息化。通过向农民提供衣、食、住、行、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来实现农民生活信息化。
  (7)留守人口服务信息化。通过向留守儿童及老人提供物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护和定位功能来实现留守人口服务信息化。
  (8)农民工就业信息化。通过向广大农民工提供用工企业的职位信息和热线服务功能来实现农民工就业信息化。
  (9)村镇管理信息化。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把相关政策性信息提供给农户,整合省委省政府各类优质涉农信息,包括党员远教、农村管理、农民信箱、网站集成等栏目,为农村居民提供所需信息。
  三、农村信息化的阶段划分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具有阶段性,可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且每个阶段具有各自的实现特征,见图1.1。
  图1.1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阶段(1)初级阶段。基本完成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覆盖,并着手开发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培育农村信息人才。具体特征如下: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十一五”农村通信发展规划目标;基本形成“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农村信息服务业务粗具规模,涌现一批针对农村资源而开发的信息平台;农村信息人才队伍逐步增加,基本能够满足农村信息点、信息站、信息服务机构的人才需求。
  (2)中级阶段。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能满足农民“供产销”“衣食住行乐”“科教文卫社保”等多方面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城市资源辐射农村和农村资源辐射城市的双向辐射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特征如下:整合各政府部门机构、农业信息中心、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不同部门机构掌握的农村信息资源,通过加工和处理转化成能为农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逐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做到向广大农村用户提供农贸产品实时价格行情、供求信息、用工信息、新闻快讯、致富信息、农业技术、专家咨询、法律法规、天气信息、招商引资、生活百科、劳务培训等信息。
  (3)高级阶段。实现“智慧农业”,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具体特征如下: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综合应用二维码、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产品质量有保证,将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直至质检销售等全过程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追溯信息网络,实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
  第二节农村信息化的城乡统筹背景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城乡统筹就是要从根本上摒弃以往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达到城乡就业和收入的大致均等。第二层是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在农村地区的充分覆盖,达到城乡社会发展的大致均等。第三层是城乡民生的统筹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城乡民生发展的大致均等。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农村。城市带农村,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以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
  二、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状况
  当前,“城乡分治”所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均衡等方面。下面分别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受教育年限差距、消费支出差距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代表。
  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具体见表1.1。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农业强国,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农村家庭收入很高。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8~2012年美国农村家庭平均收入均高于全国家庭平均收入,具体见表1.2。
  表1.1所列的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从2007年的9646元增加到2013年的18059元,差距倍数一直在3.03~3.33倍波动。表1.2的数据显示,2008~2012年美国农村家庭平均收入均明显高于全国家庭平均收入,前者与后者的差距倍数在1.14~1.53倍波动。1975年,日本农户的平均收入是城市家庭平均收入的1.03倍,此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一直高于城市居民(丁玉和孔祥智,2014)。由此可见,目前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村居民收入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而中国则恰恰相反。
  2.中国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差距
  由于中国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城镇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如表1.3所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9年,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倍数为1.32倍。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中国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农村为7年,前者是后者的1.35倍,比2000年的1.32倍有所上升。目前,美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2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6年,中国无论是在受教育年限上还是差距倍数上都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沈淑霞和吴洪钟,2011)。
  表1.32000年、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比较受教育年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年9.19.43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年6.97城乡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年2.22.43城乡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值1.32∶11.35∶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五、六次人口普查
  3.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情况能够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由国家统计局所提供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显示,2007~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从表1.4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差距从2007年的6774元增加到2013年的11397元,2007~2010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倍数在3.07~3.10倍波动,2011~2013年处于2.72~2.90倍,可见,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差距明显。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城镇家庭平均支出50348美元,农场家庭平均支出4254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18倍,远低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倍数。
  表1.42007~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3年)
  显然,中国目前尚处于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市明显领先于农村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迫切需要城市带动农村,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与民生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外经验与中国实践
  一、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一)美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美国针对二元经济及城乡统筹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来促进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展开
目录
总论篇
第一章农村信息化概述及其城乡统筹背景3
第一节农村信息化概述3
第二节农村信息化的城乡统筹背景6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外经验与中国实践8
第四节农村信息化研究综述17
第二章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25
第一节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25
第二节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8
推进机制篇
第三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机制35
第一节中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35
第二节中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7
第三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机制38
第四章农村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推进机制41
第一节农村信息资源的概念、特性与分类41
第二节农村信息资源的来源分布及存在问题43
第三节农村信息资源的跨部门整合机制45
第四节农村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机制51
第五章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推进机制57
第一节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现状57
第二节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存在问题64
第三节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机制66
第四节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策略68
第六章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培育的推进机制7
第一节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概念与特征71
第二节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76
第三节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培育的社会经济基础81
第四节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培育的推进机制83
技术手段篇
第七章运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91
第一节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优势91
第二节农村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构建97
第三节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特色应用与展望102
第四节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案例109
第八章运用三网融合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116
第一节三网融合的概念、特点与制约因素116
第二节国内外三网融合的实践经验119
第三节中国三网融合的切入模式122
第四节农村地区三网融合实施案例125
第九章运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130
第一节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30
第二节农村物联网应用途径与运作模式135
第三节农村地区物联网应用案例141
第十章运用云计算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144
第一节云计算技术的概念与应用特点144
第二节农村信息化中云的结构框架148
第三节农村信息化云技术的实现模式151
第四节农村信息化云技术应用的市场机制155
模式推广篇
第十一章农村信息化的地区模式161
第一节中国信息化的地区差异性分析161
第二节基于效率-公平组合的农村信息化类型分区163
第三节不同效率-公平水平下的农村信息化特征173
第四节农村信息化的地区模式提炼174
第十二章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战略180
第一节农村信息化的试点示范战略180
第二节农村信息化模式的分类推广战略186
第十三章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政策体系193
第一节建立信息化普遍服务基金支撑农村信息化建设193
第二节通过信息入股推进涉农信息资源的市场化整合197
第三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拉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内需201
第四节依托种养殖大户推动农村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205
第五节通过三网融合突破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瓶颈209
参考文献213
后记2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