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heterogeneous innovation patterns of non-R&D-performing firms in the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27793
  • 作      者:
    (德)奥利弗·索姆(Oliver Som)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学术界及产业界长期以来将创新与研发几乎等同看待,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多数不具备正式研发机构和研发能力,或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所进行的一些并非基于正式研发的多样化创新活动。《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丛书·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是国际上首部非研发创新研究的专著,旨在打开非研发企业的“黑箱”。《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丛书·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德国制造业中的非研发企业是否确实存在除了研发以外的多样化创新模式?如果是,为什么?作者基于实证研究揭示出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型企业的五种创新模式为:知识密集型产品开发者,客户驱动的技术流程专家,偶尔的B2C产品开发者,低创新性、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商,灵活的专业化供应商。这说明,除研发之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的创新来源。
  《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丛书·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并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持续竞争力,以及对于我国各级政府制定与调整合适的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丛书·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
  1 简介
  过去数十年间,当人们试图解释企业、产业或者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时,研究与开发活动(R&D)成为创新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参见Teece (1986)、Brown/Eisenhardt (1995)、 Freeman (1994a,1994b)、 Freeman/Soete(1997)、Rosenthal(1992)、Saviotti/Nooteboom(2000)、Stock 等(2002); OECD(2005); Rammer等(2009); Santamaría 等(2009)、 Raymond/St.Pierre (2010)等的相关文献。。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制度化的内部研发活动作为提高生产率、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对提升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制药、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仪器、机械制造等高速发展的产业中参见Becheikh 等(2006)、 Freeman(1994a)、Freeman/Soete(1997)的相关文献。。“大量的实证结果支持这样的假设:对于企业层面的创新活动而言,研发活动的花费是必不可少的”(Shefer/Frenkel,2005)。
  此外,通过对先进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出口国还可以改善贸易状况。研发活动同时也催生了对于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为发展和改善教育系统提供了契机,且对整体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Huang et al.,2010)。实证研究表明,拥有高科技水平的经济体往往进行大量基于研发的高水平创新活动,而这将进一步导致更多新产品的产生和生产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Fagerberg,1987)。
  此外,“创新”和“研发”这两个概念,或者说研发强度和企业或经济体的创新性,在过去一直被主流的创新文献等同起来。在宏观经济层面,这种只关注研发(R&D-focused)的观点在Solow(1956,1957)的研究以及后来学者有关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Romer,1986,1990; Lucas,1988)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认为,企业通过内生的、有意识的研发活动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优势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来源。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被描绘成一个线性稳态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相对简单地通过“转动控制研发进程的旋钮”来调节(Verspagen,2005)。
  然而很早就有实证研究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不在自主研发上进行投资。例如,Cohen等(1987)在对美国大型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24%的企业并未投资正式研发。Bound等(1984)的研究则表明40%的美国企业没有报告研发费用,Galende和Suarez(1999)在对西班牙企业进行分析时则发现71%被调研企业并未进行正式的研发。
  近年来,Arundel等(2008)基于欧共体创新调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CIS)的研究发现,有略超过一半的欧洲创新型企业不进行研发。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从利润增长的角度来看,不进行内部研发的创新型企业和进行内部研发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并无差别。 Rammer等(2011)对德国制造业的研究结论也支持这一发现。他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大约44%的创新型制造业企业(如在近几年引进新产品或者新工艺的企业)并未进行内部研发,而且他们也没有在两者(研发类企业和非研发类企业)之间观察到明显的效益差别。至于效率方面,Kirner等(2009a,2009b)发现,德国制造业中研发强度较低的企业能够获得与研发密集型企业相同,甚至略高的生产率。
  因此,尽管没有在制度化的内部研发活动上进行投资,一些企业仍然能够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这对于主流的创新理论构成了重要挑战,因为在传统观点中,没有研发或者较低的研发强度就意味着企业发展的停滞甚至衰退“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依靠的是发明和创新的不断涌现以及两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反过来可以弥补发明和创新速率的减慢。因此一个经济体的整体高速增长必然伴随着不同产业相对重要性的偏移,夕阳产业比重逐渐减少,新兴行业在总产出中的比重持续增加”(Kuznets,1959)。。低研发强度或者零研发强度的企业在制造业中的各个环节都很常见,甚至是在一些被看做是高科技的产业,如医药工程或者过程测量和控制技术(Kirner et al.,2009a)。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制造型企业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内部研发。他们的创新战略、竞争优势和经济成就不能用主流创新理论中研发中心论的观点来解释。
  Nelson和Winter(1982)和后来的演化经济学学派学者们批判了这种研发范式。他们认为创新能力应该更多基于企业个体的特定情况或者摸索实践,而不都是单一的、以研发为主的创新战略。演化经济学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不同企业在创新行为和战略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或者说多样化,尽管所处的环境或者创新系统是类似的(Srholec/Verspagen,2008; Nelson,1991)。源于演化观点的企业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可参见章节3.3.3。认为,这种异质性和企业自身的习惯、能力、技术和经验都有关系。企业的创新性和经济成就并不简单的只与高科技或者高额科研投入相关。研发中心论往往过分强调研发活动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大部分创新并不一定来源于制度化的内部研发活动参见Kline/Rosenberg,1986; Fagerberg,2005; Nelson/Rosenberg,1993; Hansen/Serin,1997; Bender et al.,2005; Marsili/Salter 2006。。
  除了基于研发的技术创新外,非技术维度或其他“创新模式”(Jensen et al.,2007),如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基于经验的某些实用诀窍正逐渐地被认同为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创新类型参见Damanpour/Evan,1984; Womack et al.,1990; Piva/Vivarelli,2002; Totterdell et al.,2002; Smith,2005。。这和熊彼特(Schumpeter)所界定的广义上的创新相佐证,包括与产品相关的创新服务、新颖的组织或营销概念,以及在产品初期采用创新制造技术(Schumpeter,2006)。Tidd和Bessant(2009)就提供了一个德国企业伍尔斯(Würth)——世界上最大的螺丝生产厂商——的案例。尽管面临来自中国的低成本竞争,这家公司仍然成功地通过构建一个和戴尔(Dell)公司类似的供应商网络进行产品和工艺创新,从而保持对竞争者的优势(金融时报,2008)。2010年上半年,伍尔斯实现了42亿欧元的销售额参见http://www.wuerth.de/web/de/awkg/unternehmen/portraet/portraet.php。。另一个例子是德国的时尚公司Gerry Weber参见http://www.gerryweber-ag.de/。。它所处的服装产业是典型的“低科技”产业,但是它却大量投资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这样的工艺技术,在销售和分销环节采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运用射频识别(RFID)芯片来提升物流水平(Vdi Nachrichten,2010)。
  尽管最新的《奥斯陆手册》(OECD,2005)对除了研发以外的创新源表现出了一定的关注,然而这些认识并未落实为新的标准创新指标。目前大部分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文件仍然只关注于研发而忽略了其他的创新方法(Arundel,2007; Becheikh et al.,2006)。不得不承认学术界,尤其是实证研究者们还是没能彻底改变创新研究中线性的技术推动创新思维(Arundel,2007)。一部分原因是人们相信基于研发的先进创新活动是造成生产率的提升和效益产出的主要原因,非研发创新者们在这方面的贡献不够突出,甚至没有作出贡献(Arundel et al.,2008)。正如Arundel(2008)等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只用研发指标来衡量创新能力,这些企业(不进行研发的企业)就不会被完全发现和认可。最终它们会被归类为非创新型企业,甚至被排除在创新研究之外。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部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那些不进行正式研发的企业。
  基于上述原因,非研发型企业在学术界、企业界,尤其是在目前公共和政府政策讨论中仍然被视为某种“黑箱”。因此当前大部分创新和科技类政策举措都是基于主流创新理论的新古典主义模型,其目标仍主要是加强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活动。但正是由于研发密集型和非研发密集型制造产业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不明确,以及非研发密集型企业采用相对封闭的创新战略,创新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往往会忽略除研发以外的创新方式所具有的竞争潜力。因此,当前的创新和技术政策需要更多地关注非研发企业的创新战略,从而能够提升企业和整个经济体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只关注于所谓的通过特定研发手段实现创新的“最佳方法”。
  本书旨在打开非研发企业的“黑箱”,增加对他们的不同创新行为的理解,从而提高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于研发以外的竞争策略和创新战略的认识。本书与近几年对非研发密集型产业或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创新性来源的研究不同,主要着眼于探索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研究政策》(Research Policy)去年出版的特刊《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Innovation in Low-and Medium-technology Industries)也证明这个话题正越来越热门Research Policy.2009.Special issue on “Innovation in Low-and Medium-technologyIndustries”,38(3):441-570.。所有这些研究都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非研发密集型的企业究竟如何创新?
  现有针对非研发密集型或非研发型企业的研究仍然有很多不足和局限,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出发点。为了能够更系统地介绍过往研究的不足,最初的研究动机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在章节1.4会有详细介绍。,有必要简单综述一下近年来已有的有关非研发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的实证研究。
  1.1非研发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相关性
  在产业或行业层面,对于研发密集型或非研发密集型产业的区分主要遵循OECD(1994)的定义以及其最新的修订版(Legler/Frietsch,2007)。OECD根据各产业平均在研发上的经费支出比例不同(business expenditur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BERD),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中等技术和低技术产业。其中研发投入比例低于3%(少数低于2.5%)的被划分为非研发密集型或低技术产业(OECD,1994)。航空航天、计算机、半导体、通信、制药和仪器产业是比较常见的高科技产业,而电气和非电气机械、交通设备和部分化工产业属于中等技术产业。其余的包括纺织、服装、皮革制品、金属制品等研发强度比较低的产业都属于低技术产业。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OECD和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国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多少并不相关。在制造业产出和提供就业上,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业仍然是OECD和欧盟各国的主力军,并且这一态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参见Sandven et al.,2005; Bender,2006; Hirsch-Kreinsen et al.,2003; Gehrke/Legler,2010; Som et al.,2010; Hahn,2009; Hirsch-Kreinsen,2004的相关文献。。11个OECD成员国的非研发密集型行业平均雇佣了制造业中将近一半的员工,并且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工业增加值(Sandven et al.,2005)。
  ……
展开
目录
1简介
1.1 非研发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相关性
1.2 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战略
1.3 识别研究鸿沟
1.4 写作动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5 理论定位

2 研发: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1 “经济增长”的概念
2.2 从熊彼特到经济增长理论
2.3 古典主义的开端——索洛的外生经济增长理论
2.4 后索洛理论的进展——内生增长理论
2.5 本书所涉及的经济增长理论
2.6 企业层面——制度化的内部研发
2.7 德国制造业研发密集型行业经济相关性简析

3 研发之外的创新和经济成功源头及企业多样性
3.1 演化经济理论和企业多样性
3.2 非研发企业的结构性多样性
3.3 战略管理中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3.4 企业内部资源基础理论的拓展
3.5 研发作为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多种资源之一

4 建立实证分析的概念指导框架
4.1 研究问题回顾
4.2 演化理论和资源观的整合
4.3 关键概念界定
4.4 对非研发企业创新模式实证分析的启示
4.5 企业创新资源的定量测量
4.6 实证研究的指导理论

5 德国制造业的非研发企业实证分析
5.1 数据库
5.2 测度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5.3 德国制造业的非研发企业创新特点的描述性分析
5.4 德国制造业中的非研发企业的创新模式的聚类分析
5.5 总结——非研发企业的5种创新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对结果的解释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列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