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超预期:小米的产品设计及营销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50275
  • 作      者:
    陈润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1. 先聚流量,再做产品!
  小米用了什么手段从一无所有,一个一个积累粉丝,直到汇聚起庞大流量?


  2. “超值感”是设计出来的,不是产品的附带属性!
  生产“超预期”,不但对于整个行业有全局性的把握,还要对于人性有极具洞察性的认知。小米为什么总能找到能引爆用户体验的爆点?


  3. 超预期的幅度越大,激发用户参与营销的力度越大!
  轻资产的小米如何集结产能资源,搞定的产品价格,从而制造出高耸的超预期幅度 ?


  4. 游戏化销售策略!把“销售”设计成一套游戏!
  小米的“抢购” 为何如此魅丽无穷,而用户为乐此不疲?


  5. 把“产品营销”做成“事件营销”!
  怎样从单纯的产品营销上升为“事件”营销,小米凭什么能免费集结起大量免费的社会营销资源?


  6. 越传统的产品,越容易产生出新一个的“小米”
  越传统的企业,越蕴含产生超预期的“潜能”。未来小米会重点布局那个领域,什么行业又最容易产生新的雷军?


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磨铁品牌店京东商城官网专卖店: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润,财经作家,商业杂志专栏作家,商业史研究者,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专注于商业史、企业史研究,长期关注移动互联网领域,对雷军和小米公司有深入研究,著有《雷军传:站在风口上》(已授权韩文出版),代表作《全球商业一百年》、《大逆转:大败局之后的复活密码》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雷军选择手机开始,一方面是因为手机是移动互联时代最重要的终端入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单纯的通信工具蜕变成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手机领域存在大量制造“超预期”的机会。不过,随着,其他厂家的日益觉醒,普通用户对于小米的预期越来越高。从手机产品中持续制造宽幅“超预期”的前景在逐渐暗淡。

  尽管小米企图通过电视,路由器等其他传统数码产业渗透,寻找更多潜在制造“超预期”的机会。不过,任何实体都会遇见相同的问题,硬件雷同的趋势在所难免,cpu越来越相似,内存以及存储卡越来越雷同,工艺以及系统的差别也越来越小。用户对于技术进步的敏感性在不断下降:不管是音乐、拍照、屏幕,当品质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无论如何提升,都很难在刺激起普通用户的尖叫。

  雷军心中的小米,其实并不是一个手机制造商,而是一个“超预期”的生产者。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成功制造更大的“超预期”,就在他的视野之内。可以无限制造“超预期”的东西,显然就是无需硬件的“内容”。通过小米一系列资产运作和人员调整可以看出来,在成功占据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基础上,雷军正加速“内容”方面的突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将扁平化进行到底
  在上一章已提到,雷军不想再办一家腾讯、联想、阿里巴巴那样的“大餐馆”,而是要办一家“小餐馆”,门口有人排队。在公开场合,雷军也多次提及“有人排队的小餐馆”理论,这正是小米公司管理扁平化的理念起源。
  雷军认为,小餐馆是否成功的标志是有没有人排队,但很多人没有听懂这个故事背后的深意。他说:“第一,这种餐馆一般大厨就是老板,而且大厨每天在店里盯着,跟来的很多熟客都是朋友。第二,他有很强的定力,把产品做好比赚更多的钱重要。我们正常的商业(思路)一定会是说,有一家排队搞两家,两家再搞四家,再搞连锁。结果一步一步就被商业所扭曲了,所以好的东西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希望小米的所有人都在产品的一线,而不是当老板,当管理者。”
  正因如此,在小米成立之初,雷军就坚持办一家小公司,即便小米已有数千名员工、达到数百亿元的销售规模,但依然是小公司的管理模式,整个公司都非常扁平化。从小米的组织架构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基本上只有三级:8位联合创始人—主管—员工。而且,小米公司不会让部门或团队无限扩展、壮大,稍微有点儿规模就会被拆分成小团队。
  在小米公司,除了8位联合创始人,其他人都没有职位,都是工程师。雷军是董事长兼CEO,林斌是总裁,黎万强负责营销,周光平负责硬件,刘德负责工业设计和供应链,洪峰负责MIUI,黄江吉负责米聊,王川负责小米盒子和多看。在小米位于北京上地五彩城的办公楼内,布局也很有扁平化色彩:一层产品、一层营销、一层硬件、一层电商,每层由一名创始人负责,各楼层互不干涉。虽然各团队独立运营,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但价值观、愿景和企业文化都是统一的。正如洪峰所言:“这个公司的业务雄心大、容量大,所以说它足够容得下这么多有能力的人,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创业伙伴能够在各自分管的领域给力,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
  独具小米特色的三级管理有个前提,就是8位创始人大部分都管理过几百人以上的团队,经验丰富,即便如此,他们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和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在一起,奋战在一线。同时,小米公司以价值观驱动,对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信任。洪峰说:“设定管理的方式是不信任的方式,我们的员工都有想做最好的东西的冲动,公司有这样的产品信仰,那么管理就变得简单了。”
  雷军很喜欢这种状态,就像小餐馆老板一样,每天在被人需要的成就感中活力四射。在他看来,以扁平化管理小公司的模式,有助于坚守创业本色,“哪怕将来做到一万人也是以今天这样的状态工作,每天都会很快乐,但是如果你按照MBA的教程来教,可能你的灾难就开始了,可能也会是48岁就退休了。”
  扁平化的管理制度,减少了层级汇报、指示等沟通的时间浪费。如果一家公司、一个团队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沟通,就说明管理已经出现了问题,可以考虑引入扁平化管理方式了。在创业的头3年里,除了每周一的例会之外,小米很少开会,雷军等联合创始人仅开过3次集体大会。雷军崇尚大道至简的管理哲学,大道理都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其中“至”字最耐人寻味,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最”,也可以理解成“到”,代表一个过程、一种境界。雷军创办小米的成功经验,即可归结为“大道至简”。在小米公司内部,所有人达成“少做事”的共识,只有少做事才能做到极致,快速实现目标。
  2012年“8??15电商大战”时,小米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将扁平化管理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当天上午10点半决定参加电商大战,掀起降价狂潮,发动策划、设计、开发、供应链各部门投入战斗,前后不到24小时。第二天早上8点,活动准时上线,微博转发量将近10万次,手机销售量将近20万台,整个活动非常顺利。
  扁平化管理的另一大优势是,无论管理者还是员工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快速、彻底地解决问题。比如,小米论坛每天会产生几十万篇帖子,工程师不可能全部看到,80%以上的帖子其实都是用户自助回复。类似“小米员工是猪”这样的问题、辱骂都要回复,也要向用户解释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整个过程非常友好,有效解决问题。当然,小米论坛有很多编外版主会整理负责板块的问题,去掉重复的问题,标记需要深入沟通的问题,然后汇总到小米论坛的工作人员那里。每一位小米工程师都会负责一个领域,到他们手上的帖子每天可能只有几百个,但全都是新问题,没有重复问题,这样工程师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扁平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激励管理者充分放权,推动团队高速成长。正如洪峰所说:“现在我要管理20多个团队,包括应用商店、游戏中心、主题商店,每个小团队都相当于一家小创意公司。因为管理的团队较多,我不能成为瓶颈,所以不能采取事先审批制度。”
  值得重点提及的是,小米在员工规模达到几千人之后仍然能推行扁平化管理,核心在于开放的文化。雷军刚出道时认识的第一个老板张旋龙是香港人,金山深受香港商业文化的熏染,而且竞争对手都是微软这样的国际巨头,始终与全球先进管理文化接轨。另外,小米8名创始人中有5名是从国外回来的,还有几百名员工来自跨国公司,对海外的开放文化耳濡目染。
  第二节
  没有KPI
  推行扁平化管理,核心在于倒逼管理者分权、放权,但很多企业一分就散,一放就乱,只好推行严苛的考核制度以制衡。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高度扁平化的小米公司,居然没有KPI考核(绩效考核),员工上班从不打卡。
  对于高科技行业从业者而言,被尊重、被重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需要和价值理念。小米推行扁平化管理,创业氛围浓郁,强调人人平等,尊重每个人,身边只有同事,没有领导、上级、长官,也不会有各种教导、命令、汇报,“在这里没有大公司的等级观念,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除了几位创始人,小米其他人没有职位,都是工程师,也无晋升一说,奖励就是涨工资,简单直接,员工不需要考虑公司中的政治、人事斗争,可以放下杂念,专心致志地完成手头工作。晋升制度原本是激励员工做出贡献、大胆创新,但也很容易导致价值观扭曲,为了改变而改变,从而没有围绕用户需求开展创新。
  小米公司对工程师的要求不只是强调把技术做好,更要把事情做好,必须对用户价值负责。因此,小米公司的价值观是,始终把别人的事当成第一件事。比如,同事的代码或程序写完了,交给你检查一遍,即便再忙,你也要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为对方检查代码,完成之后,再去做自己的事情。
  可是,毕竟小米公司没有KPI,难道真的就不考核这些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或者说,如果仅以发奖金、涨工资为激励方式,那有些人拿5万、有些人拿50万又该如何平衡?“考核很简单,我完全下放权力,赋予每个小组的主管很强的考核权,让他们来决定每个团队成员的考核结果,我只要考核这些主管就行。”洪峰说,“规则很简单,根据公司的收支情况,雷总给我一笔预算,每个团队拿多少,我来分;团队内部拿多少,他们分。”说到底,还是充分授权。
  没有KPI,准确说是没有形式上的考核,但并非放弃考核。否则,雷军所言小米公司2014年手机出货量6000万台的目标将无法实现。直接以奖金激发工作热情,让员工自动自发去把事情做好。比如,小米公司要求一个App的每日活跃率超过15%就能拿年终奖,当你只达到10%,甚至14%的时候,即使不会每天给用户弹窗,也会千方百计去吸引用户,为完成目标而不断改进。
  而且,除了KPI之外小米公司还建立了用户评价机制,用户感受到好或者不好,都是正确的信息传播。很多时候,精神激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据说,小米手机刚上市时,小米员工到外面就餐,周围的人一看到小米手机就问:“你从哪里弄到这个手机?我们为什么老是弄不到?”有时候服务员甚至老板都会冲过来,一脸诚恳地说:“给我搞一个吧,我这顿饭就给你免单,或者以后你们过来就可以打折。”
  还有一则故事。有一次,小米代工厂商英华达的管理人员告诉小米的某位创始人:“我们所有的工人有一个要求是不是能够满足一下?所有的工人都希望能够买到一台小米手机。”这位小米创始人觉得很奇怪:“这些人天天在做手机,怎么会大规模买小米手机?”对方道出原委:“自从我做了小米手机以后,我觉得我是重要的,因为不管是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打电话过来说‘听说你在做小米手机,能不能给我搞一台?’”
  可以试想,当小米的员工听说这些趣事,内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这种无形的激励胜过KPI几百倍。
  虽说小米公司从创办第一天起就没有要求员工打卡,可实际上,创业初期黎万强买回过一台打卡机,但围绕是否打卡的问题,公司高管讨论了一整天。包括金山在内的许多科技公司都有打卡机,不管是几点上班、下班,迟到还是早退,虽然不纳入考核标准,但都要打卡,这样方便年终总结时了解员工是否偷懒,毕竟总有些人不自觉。但是,为了找出1%偷懒的人去给99%自觉的人添麻烦是否合理?小米公司最后的选择是:相信所有人,哪怕有人在中间混也认了。
  小米公司没有完全去“KPI”,而是以价值观来管理。雷军说:“小米是一家文化价值观非常强的公司,它是顺应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强调人欲即天理,强调与人为善,和用户交朋友,友谊,信任,开放,而且一起干。”小米公司明确提出“每个人都积极创新,为做出美好的事情而努力”“一起做出激动人心的产品”。而且,小米公司重视挖掘“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强调快乐工作的理念。
  尽管小米公司没有KPI,却胜过KPI。洪峰曾向雷军抱怨,全员“6×12小时”疯狂的工作节奏吓跑了不少优秀工程师,所有小米员工像打了鸡血一样,超高强度奔跑。雷军说:“很多求职者的老婆都觉得,把老公交到我们手里就要不回来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有一个好的作用就是说,这样的员工做出来的产品注定是一流的。”
  小米公司快节奏的成长速度让“没有KPI”成为可能,而“没有KPI”又从管理制度上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两者相辅相成。由此可以推断,“没有KPI”对于创业期高速成长的小公司效果明显,一旦速度降下来,或者规模扩大,就应该做调整。
  第三节
  快乐工作,拼命生活
  在小米官网的人才招聘入口写着这样一句口号:“一起玩,在小米工作相当好玩,好好玩也是我们的工作。”
  这句话应该是雷军发自肺腑的感受。2007年之前的16年金山岁月,他勤奋工作,却几乎从未感受到快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雷军都被业界冠以“中关村劳模”的封号,这封号听起来高高在上,细想似乎充满讽刺,背后的酸甜苦辣咸唯有雷军心里清楚。
  2007年12月之前的金山可谓“雷军时代的金山”,他的“劳模”作风在金山留下了深刻烙印。雷军和同事自嘲金山是“大长今团队”,当时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风靡大江南北,从不看韩剧的雷军也在同事的极力推荐下看了部分剧情。雷军领导的金山团队,真是一群活脱脱的“IT大长今”,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每天早上9点上班,忙到晚上12点才离开。这种工作状态早已成为所有人的习惯,雷军如此,整个核心团队亦如此。“勤劳致富+精打细算”就是雷军给金山定下的基调。
  尽管大家拼了命地干活,但是金山给外界的印象却没有华为那般“高性价比”。雷军在管理上要求严格,对成本控制非常细致。“控制成本的要领就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花,要从每件小事做起。”雷军对此很有经验,“办公室我们可以租用便宜的办公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办公室会非常拥挤混乱。如果办公室非常不舒服,员工的工作可能没有效率,这是更大的浪费。”他接着说:“很多创业者觉得一起创业的员工很辛苦,在报销方面非常大方,但这种风气一旦养成,很难改善,人一多,再遇到个别不自觉的人,这几项成本就是天文数字了。其实,回报员工的方式很多,比如给予更好的报酬或者更多的股票等,但不应该在管理上放松。”
  与华为的“高付出、高回报”不同,金山一直是“低薪水、高流动”。2007年金山终于成功上市,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坦言:“我们过去的企业文化确实是比较沉重的,今后我们要创建快乐的企业文化,要让苦难的东西越来越少。”其实,在这年年初,金山已经在企业文化中“与时俱进”地加了两条新标语:“要像大长今一样拥有一颗纯洁认真的心;要用一颗快乐的心,快乐自己,快乐他人,快乐客户。”然而,这群勤恳的老黄牛却始终快乐不起来。
  金山人的不快乐,似乎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命中注定。1988年公司成立时,金山内有盗版猖獗,外有微软打压,内忧外患中,“存活下去”就成为公司上下高度一致的使命。可以说,金山上市成功完全是靠雷军团队浴血奋战换来的。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是,与金山同时期成立的那些通用软件公司,能够幸存下来的寥寥无几,最终成功的仅金山一家。
  当雷军离开金山时,只留下三个字:“太累了!”他是真的累了。
  有过这段长达十几年的不快乐职场经历,雷军内心对快乐的渴望度和认同感,恐怕外人难以体会。因此在创立小米伊始,雷军就高举“快乐创业”的旗帜,保证每位员工每天都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快快乐乐地休息。这就是雷军的理念。他说:“以前金山创业的时候,平时比较忙,开会尽量放在节假日。现在小米创业,大的节假日,我们禁止开会,鼓励大家放假期间好好休息。创业,更需要劳逸结合。虽然在金山我们也有很多理想主义的东西,也曾波澜壮阔,但总觉得苦难深重;做小米我们脸上都是笑着的,基本没有什么苦难史,也向马云同志学习,强调快乐工作,拼命生活,反正我们就是一些很有意思的人。”
  正因为心态的变化,才让雷军深刻感受到金山与小米两个不同时期的创业苦乐。他说:“我就没有什么KPI,我也不考核KPI,过程做得开开心心、热热闹闹,把事情做好就行;能卖多少台,能做多少事情,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尽管小米公司已经给出高报酬,但雷军依然认为:“光发高工资,也不能(使员工)快乐起来,关键是怎么让员工轻松地做事情。”
  在小米公司,每周都会举办诸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比赛活动,雷军就是要让大家玩得开心。他是程序员出身,深知保持愉悦心情对于提高效率和迸发灵感的重要性。除了正式举办的赛事,他还经常鼓励研发团队和创意人员在没有想法时抽空玩玩桌上足球,随时调节身心。有媒体评论,自从创办小米之后,雷军像换了个人似的,过去那个“没有生活”的疯狂IT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潮男形象,服装时尚,心态平和,也会作秀了。
  2014年世界杯期间,小米公司鼓励员工看球的“高调福利”曾在互联网引发惊呼。从世界杯揭幕当日下午开始,小米公司就布置食堂,安排饮食,并搭建深夜可集体看球的区域。为此,公司还成立“看球统战部”,邀请员工携带家人和朋友一起参加世界杯揭幕战的聚会活动,球赛结束后,无法回家的员工可以凭员工卡入住公司附近的酒店,而且第二天上午不用上班,可以在家睡觉休息。
  既提倡“6×12小时”的拼搏精神,又鼓励“好好玩也是工作”的快乐理念,小米看似矛盾的管理文化,实则追求雷军“快乐工作,拼命生活”的理念。其实,如今小米已不鼓励周末加班,2013年的工作制是大小周,2014年则改成5天工作制。雷军透露,在他所有参与的创业公司里面,小米的工作强度不算最强,算中等偏上。
  也是企业将管理员工的权力由老板转向用户的过渡。
  如雷军所说,管理的真谛是高效率、高成长。而管理的最佳手段,就是一切由用户说了算。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聚人:团队是小米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雷军:干"小米"是人生中最后一件事
第二节找最优秀的人,用最合适的人
第三节至少花70%的时间找人
第四节透明化分享机制
第五节"雷军系",大棋局

第二章
产品:让用户尖叫
第一节雷军的第一身份:小米首席产品经理
第二节提供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第三节好产品要"真材实料"
第四节互联网思维开创新品类
第五节发掘用户痛点
第六节专注精品,追求极致

第三章
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第一节创新的本质问题是要容忍失败
第二节站在风口上,离成功近一点儿
第三节微创新,从小处着手
第四节"用户扭曲力场"
第五节让发烧友获得成就感
第六节功能不等于体验

第四章
整合:做价值链的组织者
第一节战术勤奋,战略也不懒惰
第二节专注做专业的事情
第三节以销定产,按需定制
第四节保证资金快速周转
第五节小米的"微笑曲线"

第五章
模式:小米=苹果+谷歌+亚马逊
第一节每个人都可以养成自己的手机
第二节小米模式就是"铁人三项"
第三节互联网思想武装下的商业模式
第四节跟同仁堂学做产品,向海底捞学做服务
第五节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第六章
管理:放手让大家干
第一节将扁平化进行到底
第二节没有KPI
第三节快乐工作,拼命生活
第四节管理的真谛是高效率、高成长

第七章
营销:参与感是新营销的灵魂
第一节不是做产品,是做用户,做社交网络
第二节互动只是手段
第三节"饥饿营销"是与非
第四节对用户和粉丝实施分层级管理
第五节口碑的真谛是超越用户的期望值
第六节企业家品牌自营销

第八章
服务:关注用户体验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节体验为王
第二节细节打动用户的心
第三节客服是连接小米和用户的关键
第四节用极致思维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第九章
竞争:推动整个行业的互联网化
第一节山中无老虎,站出来的大王也没有什么用
第二节差异化的加减法
第三节"活化石"与"磨刀石"
第四节小米带活了整个行业
第五节超越自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