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33397
  • 作      者:
    王海全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海全,1978年生,陕西大荔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高级经济师。曾兼任广西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围绕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国际金融比较与合作、人民币“走出去”等问题先后在《金融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发展评论》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一些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所著论文被收录《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首届“国际金融青年论坛”获奖论文集》等书籍。主持或参与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等省部级研究成果奖10余次。
展开
内容介绍
  发展经济学经典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型(主要有刘易斯模型、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哈里斯模型等)为分析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乡城转移提供了比较有用的理论范式。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制度视角。即缺乏关于制度因素对劳动力乡城转移影响的考察。
  现实中,制度因素对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要求在研究劳动力乡城转移这一主题时,必须考虑制度的约束作用。对我国来说,制度因素对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影响尤为突出。所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在系统述评发展经济学经典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型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变量,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基本生活资料供应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城乡二元制度约束的形成、固化、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影响。其次,对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制度约束的变迁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对推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农民市民化进程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约束研究》:
  1.制度供求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用新古典经济学供给-需求范式①来研究制度变迁,认为:由于一些因素的作用,制度总是从起初假定的供求均衡状态变为不均衡,由此又发生变革,实现新的均衡。制度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反复循环运动,构成了社会绵延不断的制度变迁。
  所谓制度均衡,即制度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相互吻合)的状态。张曙光(2003)认为,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
  笔者认为,要区分制度均衡的意图均衡和力量均衡这两种情况。无力有可能是有心(意图)而力不足。而之所以有心,按照经济人假设,是因为存在潜在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经济人有力了就会寻求改变现有格局。故笔者认为,制度均衡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的一种满意状态,因而无意改变现行制度;二是虽然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不满意,有意但却无力改变现行制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只要人们的力量发生变化,就会推动制度的变迁。
  与制度均衡相对应,制度非均衡就是制度的供给和需求不一致(或者说“错位”,确切地说,即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它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欲意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之所以出现不满意,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即出现潜在的获利机会。当出现制度非均衡时,人们的获利动机就会推动制度变迁。潜在获利越大,则制度非均衡的程度越严重,有关制度主体寻求制度变迁的动力越强。但制度非均衡并不必然会导致制度变迁的发生,因为人们要获得制度非均衡所引起的潜在收益需要付出成本,所以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制度变迁。当可供选择的能带来预期净收益的制度存在多种选择时,哪种制度的净收益贴现值最大,行为主体就会选择哪种制度,即行动团体从新制度中获得的预期收益减去预期成本的贴现值最大的制度安排是最后被选择的制度,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原则。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行动团体可以分为初级行动团体(第一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团体。初级行动团体在现有制度外发现潜在利润机会,在次级行动团体的帮助下,推动制度变迁。
  那么,导致制度非均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诺斯(1981)认为,对相互关联的制度来说,其中一项制度的变迁是导致其他制度出现不均衡和变迁的重要原因,而相对价格的变化则是导致制度非均衡的根本原因。“制度变迁及相对价格的根本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源泉……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个人在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激励”。①林毅夫(1989)认为,有四种原因会引起制度不均衡:①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这又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人们掌握社会科学知识的变化,这提高了人们创新制度的能力。二是与其他经济接触,这扩大了制度选择集合。三是政府政策的变化,这会扩大或者缩小制度选择集合。②技术变化。技术变化将影响制度的结构,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相对效率。③制度需求的变化。④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一项制度的变迁引致其他的制度发生变迁。因为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前画的制度相当于后续制度的制度环境,所以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不均衡就意味着整个制度结构不均衡。当发生制度不均衡时,制度变迁过程最大可能是从一个制度安排开始,并渐渐地传到其他制度安排上去。
  2.制度变迁的类型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按照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进行区分,可以将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不具有暴力潜能的个人或者团体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具有自发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它会遇到外部性和“搭便车”的问题。因为制度往往是公共物品,制度创新者承担了制度变迁的几乎全部成本,却并不能得到制度变迁的全部收益,所以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使制度安排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少于社会最佳量,即存在制度供给不足。正式和非正式制度都存在外部性问题,但只有正式制度存在“搭便车”问题,而非正式制度不存在“搭便车”问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相结合
二、结构分析法
三、制度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框架
第四节 本书的贡献及不足之处
第五节 与本书研究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城镇
三、劳动力(人口)转移

第二章 发展经济学经典劳动力乡城转移理论述评
第一节 刘易斯模型(The Lewis Model)
一、刘易斯模型的前提条件
二、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刘易斯模型存在的缺陷
第二节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The Ranis&FeiModel)
一、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缘起和基本内容
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乔根森模型(TheIorgenson Model)
一、乔根森模型的前提条件
二、乔根森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乔根森模型存在的缺陷
第四节 托达罗-哈里斯模型(The Todaro-Harris Model)
一、托达罗-哈里斯模型的前提条件
二、托达罗-哈里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托达罗-哈里斯模型存在的缺陷
第五节 发展经济学经典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型的缺陷:未考虑制度约束
一、理论源于经验观察
二、当时新制度经济学尚未发展、成熟起来,未能引起重视
第六节 研究劳动力乡城转移需要考虑制度约束的作用
一、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乡城转移存在制度约束
二、中国劳动力乡城转移也存在制度约束
三、制度约束下的劳动力乡城转移模型

第三章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第一节 制度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
第二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四章 城乡二元制度束的形成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第一节 城乡二元制度束的形成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二、统购统销制度
三、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四、城市的制度
第二节 城乡二元制度束的后果
一、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二、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三、使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得以长期维持

第五章 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Ⅰ)
第一节 城乡二元制度束的变迁
一、农村制度变迁
二、城市制度变迁
第二节 城乡二元制度束变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工作
二、城乡制度变迁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
三、城乡二元制度束变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第六章 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Ⅱ)——限制与户籍“屏蔽”
第一节 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人的限制
一、对限制原因的解析
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限制性制度
三、限制结果分析
第二节 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及城市“边缘人”
一、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我国城市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析
三、城市“边缘人”

第七章 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Ⅲ)——解除限制与福利容入
第一节 政策调整(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基础理论分析
二、具体原因分析
第二节 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分析
一、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拖欠问题
二、通过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加入工会组织来维护权益
三、落实城市最低工资制度,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
四、改革并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五、对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制度的改革
六、户籍制度改革
七、将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纳入城市住房制度
八、农村转移劳动力子女教育制度改革
九、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城市社会保障

第八章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市民化进程
第一节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二、目标分析
第二节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策略
一、推进相关制度改革
二、改变技术约束条件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