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以新平堡和礼社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439674
  • 作      者:
    刘媛,陆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媛,山西大同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常务理事、大同长城学会创建人。2009年起,先后主持山西省“十一五”社科重点项目: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战略研究、历史文化名镇新平堡研究、大同长城边塞文化产业园区研究——以新平堡为例;省“十二五”社科重点项目:塞北和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以新平堡和礼社为例。发表《大同长城的概念和范围》《大同长城的系统认识》等论文12篇,获省级科技成果奖励4次。
  
  陆阳,江苏无锡人,江苏省作协会员。嗜爱读书、藏书、写书,经济、文史皆有涉猎。著有《中国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穷人也可以富》《苏南的变革与发展》《长三角批判》《品城:对中国城市的批判》《无锡国专》《唐文治年谱》等。曾任玉祁镇镇长多年,在任期间主持修复礼社古街。
展开
内容介绍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以新平堡和礼社为例》的内容颇有特色,一是采取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等社会学范畴,到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文献学等历史学范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二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近三千年的时间长度,大半个中国的地理跨度,尽管当前对古村落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能够在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中进行各种理性审视和对比的研究却不多见;三是选择的村落特色鲜明,既有同根同脉的中华大文化背景,又有落差巨大的区域现代化发展现实,或异或同,皆个性突出、对比明显,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
展开
精彩书摘
  宋之后,礼社开始彻底远离了都城,而且其后近千年,一直再不曾有机会亲近都城。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今天的北京做都城。但是,都城的北移并没有使礼社在历史中逊色,因为在南宋时期,礼社来了影响深远的吕家,“礼社最早称为吕舍,始祖为‘东莱先生’吕祖谦之次子散骑郎吕文缨,随宋高宗南渡时,始迁白沙圩桥东侧卜筑草舍定居,称‘吕舍’。”吕家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将礼社和吕祖谦关联到了一起。吕祖谦(1137-1181)在《宋史》中出了好几次,是南宋初期著名理学大师,浙东学派创始人,在当时与朱熹的闽学、张栻的湖湘学三足鼎立,人称“东南三贤”。后来,吕祖谦又与朱熹、陆九渊并称为“南宋道学三先生”。吕祖谦及其所创建的“浙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对于吕祖谦和吕文缨是否父子关系,迄今依然没有定论,但是这并不妨碍礼社在南宋时期由于亲近政治文化中心而获得裨益。即使礼社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吴越文化的基础,但是,应当说一直到了吕氏定居礼社,礼社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才真正开始起步,这是历史馈赠给礼社的珍贵礼物。
  3.两地历史发展中经济发展道路的异同
  上溯2300年的先秦时期,新平堡和礼社分别号称北狄、蛮夷,都不在中原地带,亦都不是文化中心。后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新平堡和礼社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而这文化又直接导致了两地在历史进程中经济发展中的道路几乎截然不同。
  上溯近1000年,礼社开始进一步围圩造田,在已经成为鱼米之乡后,不断加速繁荣。新平堡并没有那个时间段经济状况的记载,但是可以根据一些史料做合理推测:由于地处少数民族游牧政权,且基本上一直是边境,因此,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发展的可能。
  ……
展开
目录

绪论:南北的融汇,文化的贯通
一、温婉的礼社,冷峻的新平堡
(一)礼社的前世今生
1.江南华章:浓墨重彩的礼社渊源
2.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的礼社经济
3.人才辈出:精彩厚重的礼社人文
(二)新平堡的来龙去脉.:
1.中华屏障:大漠边缘的兵家要地
2.塞北重镇:冷月边关的历史使命
3.沧海桑田:农耕游牧的融合见证
二、礼社和新平堡对比研究的依据、角度和内容
(一)以礼社和新平堡做样本进行对比研究的依据
1.总体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内容标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选的条件
3.他山之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二)对礼社和新平堡进行对比的认识角度
1.两地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环境的异同
2.两地历史发展中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
3.两地历史发展中经济发展道路的异同
(三)礼社和新平堡进行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文物建筑看两地历史文化家底的社会价值
2.从非物质遗产的内容特色看两地文化背景的异同
3.从当代所处经济环境看新平堡和礼社的发展基础
三、礼社和新平堡对比研究的目的
(一)取长补短,为名镇建设提供新视角
1.及时开展研究是新时期大同发展的需要
2.礼社可以通过新平堡更加丰富地方文化
3.新平堡急需在礼社的发展经验中吸取养分
(二)传承文化,为两地儿女增添自信
1.在对比中揭示地域文化的巨大历史作用
2.在对比中发现地域文化的新闪光点
3.在对比中汲取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勇气
(三)碰撞火花,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
1.证实两地在各自的地域文化圈子里具有代表性
2.对比不同风格的文化形态所揭示的丰富性
3.提出两地对比研究的各种现象的普遍性
第一章 历史遗存家底深厚,新平堡与礼社两千年同声同气
一、从整体布局看两地历史文化的背景
(一)礼社的村落布局围绕经济发展自然展开
1.“小桥”的出现是江南生活的自然需要
2.“流水”既是交通方式又是日常生活条件
3.“人家“来去多是自然形成,少强制移民
(二)新平堡的布局一切围绕军事需求人为布置
1.“古道”沿线军堡错落有致,监管严密,军事意义重大
……
第二章 人文风貌迥然各异,礼社斯文与新平威武相映成趣
第三章 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新平堡与礼社比学赶相得益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