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南·国宝传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935856
  • 作      者:
    钱文忠主讲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浙江卫视编写,钱文忠主讲的《江南·国宝传奇》不仅叙述历史人物的掌故,也有意识地通过讲述展现相关时代的历史精华,利用全方位的“电视语言”,结合外景视频短片、三维动画、资料实物考证等多种手段,深度描绘和剖析历史细节,不避讳阐发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观点和见解,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并力争由此将江南山水风光背后的文化脉络织成一张巨网,生动有趣、具体而微地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祖籍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 著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戌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革——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巴利文讲稿》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浙江卫视编写,钱文忠主讲的《江南·国宝传奇》把着力点放在浙江的文化遗产上,突出对珍贵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注重正确历史观的传播和高雅文化的推介;《江南·国宝传奇》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全面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和正确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春秋伎乐铜屋的出土 在距今三十年前,1982年3月。编号为绍兴M306的一处古墓被发掘。这座古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这是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一座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年代很清楚,为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清理,随葬品有铜器、金器、玉器等总计1244件,可见该墓墓葬规格很高。除了伎乐铜屋之外,还发现了镇墓兽座和玉耳金舟等,都是等级较高也较为罕见的文物。这些国宝,现在大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二、伎乐铜屋铸造技术 春秋伎乐铜屋虽然外观小巧,但是工艺却十分复杂。因此,这件造型奇特的伎乐铜屋一经出土,就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你想,这么一个立体的房屋,里面形形色色的做工,精巧的人和乐器都有,究竟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呢? 现在大致可以判定,春秋伎乐铜屋采用的是分铸法,也就是先将人物、鼓架等附件分别浇铸完成后,再铸造铜屋主体,铜屋底部留有相应的孔洞,将人物等塞入铜屋,最后再用铜或锡作为焊剂,把器身与附件焊接起来的。
  这种工艺相当了不起。
  三、铜屋的表现题材之谜 伎乐铜屋之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引起许多专家的关注和争议,其中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铜屋到底要反映什么内容?大家说法不一。
  有些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戏台,这些男女正在进行歌舞表演,它表现的是当时人们娱乐时的情景。铜屋一面完全敞开,只立两根明柱作为支撑,三面有隔板,这是中国戏台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但这种说法面临着一种质疑:铜屋内的六个男女,全都赤身裸体,跽坐在地上。
  什么叫跽坐呢?跽坐就是两膝着地,臀部安放在脚后跟上的一种坐姿。
  中国古人初始的生活起居状态就是这样一种平面风格——席地而坐,择地而卧,身体受力重心不离地面——所以叫作“平面”起居方式。跽坐是最讲究、最正规,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端庄肃穆、优雅谦恭等礼仪风范的。这种起居方式后来也传到了日本和朝鲜。
  那么如果是在进行歌舞表演,表演者为什么按照最正规最严格的坐姿,如此端庄,却又不穿衣服呢?针对这些疑点,也有一些专家给出解释,说这是正在进行祭祀活动,铜屋表现的是一个祭祀的场景。为什么呢?因为铜屋内没有日常生活的设备,所以不是一般的居室,而很可能是大型的公共庆典场所。古人的祭祀场面隆重庄严,和着时陕时慢、舒缓有致的鼓点引吭高歌,人们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伎乐铜屋表现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现在有专家指出,中国文明最具特色的就是礼乐文明。那么,什么是礼乐制度呢?这还得从我们大家都非常尊敬的一个历史人物——周公说起。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洽,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这位周公就是中国礼乐制度的创立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使天下大治。
  据说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曾经有一次洗头,多次握着尚未洗好的头发;又曾经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这就是典故“握发吐哺”的来由。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现在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后来果然病愈。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被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可以说,周公是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就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楷模,而孔子终生倡导的就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一种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比如两君相见(两位国君见面),按例要演奏大雅《文王》;而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比如《鹿鸣》和《四杜》等。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天子的乐队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乐队只能排列三面;大夫的乐队排列两面;而士子的乐队只能排列成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这就叫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士用四人,列成两行。孔子有一次看见鲁国季氏竟然用了八佾的歌舞,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了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说:“在他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如果对这样的事情都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容忍呢!’’“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礼乐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就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这么重视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呢?那是因为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孔子认为是由于“礼崩乐坏”的结果,所以他希望重新扶正礼乐制度,以使整个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状态。
  ……
展开
目录
神秘的礼乐之器
春秋伎乐铜屋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仅此一例的
青瓷三足蟾蜍砚滴
比肩《兰亭序》的
赵孟频《吴兴赋》
六百年转徙相望
《富春山居图》的
前世今生
国瓷国宝之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明朝艺术狂人
徐渭和他的传世名画
“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与漆书《相鹤经》屏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文澜阁《四库全书》
人文情怀代代传承
汉《三老碑》与西泠印社的故事
十里红妆之
万工轿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黄宾虹经典画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