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以刑释罪:一种刑法实质解释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88587
  • 作      者:
    徐松林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松林,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哲学硕士、法学博士、法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检察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 SPACE)兼职教授;国家精品课程《刑法学》(网络教育类)负责人;广东省精品课程《刑法学》负责人,主编《刑法学》教材。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目前国内少有聚焦“以刑释罪”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主张,“以刑释罪”是处在刑事审判一线的法官们对我国刑法解释理论的一种创新,是一种带有补充性质的刑法实质解释的具体而明确的方法。“以刑释罪”方法强调刑法解释不能拘泥于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必须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从罪刑均衡的角度解释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其更加注重刑罚的必要性和妥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方法持有的刑法解释立场是一种实质解释立场。“以刑释罪”方法的要旨是:以“刑”(法定刑之轻重)作为刑法解释的重要参考标准与依据、以“罪刑均衡”原则为指导来解释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解释刑法条文中的名词、概念、术语,也包括选择合适的罪名。“以刑释罪”方法能够很好弥补“先定罪后量刑、定罪和量刑无关”这种单向度定罪模式的不足;能够很好解决罪刑失衡案件裁判不公问题;能够引发学界对“罪刑关系”作出重新的思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绪论:该如何解释刑法
第一节我国近年刑事个案之争
第二节刑法需要解释
第三节刑法解释的关键是方法和立场问题
第二章法律解释:从追寻原意到追问目的
第一节古代注释法学:作为技艺的法律解释
一、文法技艺
二、修辞技艺
三、逻辑论辩技艺
第二节近代法解释学:追寻立法原意的法律解释
一、施莱尔马赫:解释的任务是避免误解
二、狄尔泰:解释的本质是重现
三、萨维尼:解释的目标是还原立法者原意
第三节现代法解释学:追问目的的法律解释
一、自由法运动:追问法之目的
二、解释学的发展:从"理解"到"再造"
三、解释学的批判回归:解释是本体和方法的统一
第三章刑法解释:方法与立场之争
第一节刑法解释的基本方法
一、语义解释
二、体系解释
三、逻辑解释
四、历史解释
五、比较解释
六、目的解释
七、合宪性解释
第二节刑法解释的立场之争
一、如何优先选择刑法解释方法
二、如何看待刑法解释的漏洞填补功能
三、刑法解释能否作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四、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五、如何看待裁判者的自由裁量权
第三节刑法实质解释立场之提倡
一、刑法实质解释立场是刑事司法的现实需求
二、实质解释立场适应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之特点
三、刑法实质解释立场是世界刑法解释论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以刑释罪:例证与方法
第一节现有刑法解释方法之不足
一、案例与问题
二、现有刑法解释方法不能解决的解释难题
三、现有刑法解释方法缺陷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以刑释罪:对现行刑法解释的一种补充
一、对法定刑轻重之考察
二、罪刑严重失衡案件要求结合"刑"来解释"罪"
三、法定刑越重罪状越窄
第三节以刑释罪:一项实证研究
一、以刑择罪:一种真实的刑事裁判模式
二、追问:"以刑择罪"裁判模式何以必须
三、审视:"以刑择罪"裁判模式何以可能
第四节"以刑释罪"的适用范围与适用限制
一、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前提
二、不能突破刑法条文可能的语义范围
三、适用范围限定于罪刑失衡案件
四、以"择轻适用为原则、择重适用为例外"
第五章"以刑释罪"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法定刑具有补充解释构成要件的机能
一、法定刑能补充解释构成要件
二、法定刑轻重影响对构成要件的认定与选择
三、刑罚对犯罪的认定具有制约作用
第二节"以刑释罪"符合罪刑均衡原则的内在要求
一、"罪刑均衡"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二、罪刑均衡思想的三种形态
三、罪刑均衡原则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以刑释罪"的公众心理依据
一、社会公众的"重刑轻罪"观念
二、刑事法官对"刑"的感觉
三、"以刑制罪"理论与刑法"实质解释"
第六章"以刑释罪"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对"盗窃"概念的解释
--以"许霆案"为例
一、盗窃是单方取得财物行为
二、利用交易相对方的错误而恶意取得财物不是盗窃
三、交易行为被误解为"盗窃"的原因
第二节对"复制发行"概念的解释
--以"网络深度链接"为例
一、搜索类视频网站侵权行为模式分析
二、网络深度链接是擅自"复制发行"他人作品的行为
三、网络深度链接行为的刑法评价
第三节对"起哄闹事"概念的解释
--以"恶意跳桥"事件为例
一、广州市"恶意跳桥"状况:数据、案例与基本结论
二、广州市"恶意跳桥"行为严重之原因分析
三、"恶意跳桥"行为的刑法规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