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领导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016894
  • 作      者:
    刘峰著
  • 出 版 社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峰,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展开
内容介绍
  领导哲学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的智慧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研究领导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领导价值观与领导方法论。研究和运用毛泽东领导哲学对今天的领导工作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领导哲学》以毛泽东的政治智慧与领导艺术为主线,既突出了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又强调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全书围绕“两件大事”与“两个集中”、“两个务必”与“两个结合”、“两个理论”与“两种艺术”、“两种气质”与“两个情结”、“两个创造”与“两个局限”等十个方面进行论述。各章内容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既理论与实际结合,又历史与逻辑统一;既讲如何认识领导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探讨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实现领导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领导哲学》:
  实践论强调求实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首先要面对现实,理性分析,务实行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社会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亡国论”,尤其是淞沪抗战失利以来,日军长驱直人,往南京步步紧逼,悲观主义情绪笼罩全国大部分地区;一种是“速胜论”,随着日军的推进受阻,特别是百团大战和徐州会战的胜利,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抗日战争的高潮和胜利会很快到来。
  毛泽东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没有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亡国论”会导致对日妥协,“速胜论”会导致盲目轻敌。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抗战的胜利。
  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比日本的实际,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格局,总结了中日双方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四个基本特点的存在及其在战争中各依其本性发生的变化,决定了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
  “亡国论”者夸大敌强我弱这一矛盾,而忽略了其他矛盾,特别是他们看不见或不愿看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与中国的进步和多助,乃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决定性条件;而敌强我弱、敌优势我劣势的条件是暂时的,在战争过程中,双方力量的变化将逐渐改变这一条件,最后成为敌劣势我优势,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局。因此,“亡国论”者的主张是没有根据的、错误的。“速胜论”者则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一矛盾,夸大自己的长处和敌人的短处,以主观幻想替代客观实际。他们的主张也是没有根据的、错误的。
  最后,毛泽东经过理性缜密的分析,做出了中国不会灭亡,也不能速胜,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正确结论。
  在持久论认识的指导下,毛泽东进一步思考如何采取何种务实而有效的抗日战争方式。日军兵力占优势,武器装备精良,国民党军队以170万之众都难以抵挡其大举进攻,而当时陕北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后能上前线的只有三个师4.5万人。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不巩固的形势下,这点力量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打击敌人?毛泽东提出创造抗日根据地的具体主张。他说,要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为此,我们抗战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这一战略方针在会上引起了争论。抗战爆发后,我军指战员群情激奋,急于到前线打一些大仗,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抗日的决心和能力。毛泽东所说的山地游击战、创造根据地,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消灭敌人,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呢?一些人感到难以理解。
  为了让指战员明白这个战略方针,毛泽东分析了主客观实际情况,并打比方说:我们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好比围棋中的做“眼”,我们已采取“山雀满天飞”的办法,撒出了大批干部,到华北敌后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我们的主力部队到华北,要像下围棋一样做几个“眼”,“眼”要做得活、做得好,以便和敌人长期作战。
  洛川会议以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鉴于会上的分歧没有彻底解决,毛泽东十分担心部队在实战中能否坚定不移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9月中下旬,他接连五次致电前方,提醒他们要以最大决心实现这个战略转变,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但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山地游击战的正确性。毛泽东意识到,采取强硬的措施无助于问题解决,只能在实践中使一些高级将领的头脑冷静下来。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战斗中,一一五师虽然歼敌千余人并有大量缴获,但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近800人,许多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林彪本想抓一些俘虏带到太原去游行,而日军宁可自杀也不投降,一个俘虏也没抓到。
  林彪经此一战大彻大悟:依靠国民党军抗战没有前途,集中八路军主力打运动战也不行。他在战斗总结中提出:我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退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办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宜的。
  在实践与理论的印证下,许多高级将领的思想疙瘩相继解开,八路军将士真正接受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方略。各部根据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指示,深入敌后,三个师迅速在山西境内完成战略展开。
  关于战略方针,毛泽东仍没有停止思考。他认为,游击战必须向运动战发展,因为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靠运动战。后来,他进一步概括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就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半年后,他总结华北抗战经验,在《论持久战》中把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正式确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
展开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抓住两件大事
第一节 调查研究是基本功
一、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
二、调查研究要有真本领
三、调查研究要借用“外脑”
第二节 领导难在决断
一、“存人失地”的决断艺术
二、决断重在排优先序
三、决断需要智慧和勇气
第三节 领导重在用人
一、必须善于识别干部
二、用人重在激励引导
三、好干部是“管”出来的
第二章 善于两个集中
第一节 集中优势兵力
一、不要平均使用兵力
二、关键是形成优势
三、各个击破敌人
第二节 集中自己精力
一、简约领导是大智慧
二、领导注意力的集中
三、领导意志力的集中
第三节 重在凝聚力量
一、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
二、善于赢得大多数
三、“搭班子”和“当班长”
第三章 用好两种权力
第一节 政治离不开硬权力
一、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三、大权独揽与小权分散
第二节 领导离不开软权力
一、我是枣园乡的一个居民
二、认同永远是相互的
三、领导的魅力与魄力
第三节 软权力与硬权力的结合
一、先用软权力后用硬权力
二、多用软权力少用硬权力
三、会讲故事是领导艺术
第四章 掌握两种艺术
第一节 学好用好两个理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三、辩证思维与领导艺术
第二节 出神入化的权变艺术
一、四渡赤水出奇兵
二、因时而变因事而变
三、用好两种权力
第三节 炉火纯青的激励艺术
一、唤起工农千百万
二、激励才有动力
三、激励与约束的结合
第五章 推动两个创造
第一节 把握两个变化
一、发现并顺应变化
二、敢于制造变化
三、善于引领变化
第二节 推动两个创造
一、创造一个新世界
二、造就更多新人
三、重视干部教育事业
第三节 领导重在创新
一、领导需要创新
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三、领导创新与群众创新

下篇
第六章 显露两个气质
第一节 所向无敌的虎气
一、自信人生二百年
二、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三、独立自主有骨气
第二节 灵活机智的猴气
一、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二、金猴奋起千钧棒
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第三节 两个气质的结合
一、大智大勇高情商
二、敢于斗争的革命家
三、靠总结经验吃饭
第七章 凝成两个情结
第一节 自然浓重的平民情结
一、农民运动好得很
二、发自内心的平民观
三、求真务实平民事
第二节 舍我其谁的英雄情结
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大本大源的英雄观
三、勇于担当英雄事
第三节 两个情结的契合
一、六亿神州尽舜尧
二、两个情结的相互超越
三、变革领导的积极探索
第八章 牢记两个务必
第一节 永远应当谦虚
一、先当群众的学生
二、谦虚使人进步
三、骄傲使人落后
第二节 共产党最讲认真
一、不要心血来潮
二、不谨慎就会出乱子
三、共产党最讲认真
第三节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一、坚决不当李自成
二、一万年后也要奋斗
三、艰苦奋斗拒腐防变
第九章 坚持两个结合
第一节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一、树立群众观点
二、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三、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艺术
第二节 来去自如的领导艺术
一、从群众中来意见
二、到群众中去执行
三、领导行为要来去自如
第三节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一、分清两个阶段
二、把握两个结合
三、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艺术
第十章 避免两个局限
第一节 避免两个局限
一、不能过于依赖人治
二、不能忽视客观规律
三、政治经济要两手抓
第二节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一、拨乱反正继往开来
二、毛泽东的旗帜不能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