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3800
  • 作      者:
    陈胜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胜祥,1972年生,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第四届(2014—2017)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已出版学术专*《分化与变迁——转型期农民土地意识研究》,获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提名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研究》大胆突破现有理论框架,为破解长期存在的各种农地产权改革方案争论不休的理论困局提供了认识与分析新思路,体现了其方法论上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学术价值。同时,该书基于农民产权知识的生成机理,从农民的认知和行为机理层面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新土改路线——“坚持集体所有制+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土地流转+赋予土地金融权能”——提供了新学理解释和支撑,体现了其突出的应用价值。
  因此,《中国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研究》是一部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值得同行学者关注与讨论。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缘由
一  经济学和心理学逐步走向交叉融合
二  新制度经济学已将“认知”纳入分析框架
三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须将农民土地产权认知纳入视野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  什么是农民?
二  什么是产权?
三  经济学视野中的“幻觉”是什么?
四  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的定义
第三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目的
一  文献述评
二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的生成机理分析
第一节  从人类认知说起
一  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定义
二  不同研究取向对认知过程的不同理解
三  两代认知科学哲学对认知过程的不同概括
第二节  两代认知科学对认知偏差的不同解释
一  非交互式认知建构研究进路分析
二  交互式认知建构研究进路分析
第三节  日常知识的社会建构: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的生成机制
一  农民土地产权幻觉是一种日常生活知识
二  日常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生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土地改革之前的产权设置与农民土地产权观念
一  土改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设置
二  土改前的农民分化
三  土改前分化中的农民拥有一元的地权私有观念
第二节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分化及其土地私权观念的裂变
一  土改时期的农民分化:中农化趋势
二  土改时期农民土地私有权属观念的裂变
第三节  集体化时期农民同质化与土地产权观念进一步扭曲
一  集体化运动将亿万农民改造为同质公社社员
二  集体化时期农民土地产权观念的进一步扭曲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的存变规律及其制度绩效
第一节  当前农地制度:农村改革以来的演变与当前政策
一  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3年)
二  初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1993年)
三  不断强化农户更长期、更稳定的承包经营权(1994-2012年)
四  全方位拓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权能(2013年至今)
第二节  当前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的存变规律:一个实证分析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结果
三  讨论与研究结论
第三节  农民土地产权幻觉的现实制度绩效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实证检验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权幻觉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第一节  基于产权幻觉的农地产权制度分析视角选择
一  经济理论溯源:奥地利学派对制度分析的知识论视角
二  现实法律分析:中国农地产权法理制度的地方性知识属性
三  理论对话与视角整合:一个综合的知识论分析视角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农地产权法律制度缺陷探究
一  普遍主义知识视角下的认识误区
二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农地产权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第三节  知识论视角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探讨
一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之争:一个理论困局
二  知识论视角下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困局的突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I  问卷
附录Ⅱ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