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技金融的逻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81318
  • 作      者:
    毛道维,毛有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科技金融”在本质上是权益资本,两个衍生的逻辑判断是:其一,科技创新投资是一种“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任何急功近利的权益投资(如Pre—IPO),以及债务资本都不符合其本质。其二,“长期而富有耐心的政府资助是突破性创新的先决条件”,追求GDP目标使我国政府难以长期而耐心投资于科技创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则降低了国有创投的“失败容忍度”(tolerance for failre)。
展开
精彩书摘
  《科技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2009)以中国经济的金融深化过程为背景,明确地把金融的逻辑归纳为资源的“资本化”(其实主要是指各种资源的证券化)。事实上,“资本化”与“证券化”的共同逻辑在于“跨时期的最优化”,其差异则表现为它们解决跨时期最优化过程中的不同问题。资本的本质是获取剩余价值,因而资本所有者有很强的动力去创造更多的剩余收益,与此同时,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亏损)也需要用资本来弥补,因而资本所有者也有很强的动力去规避风险。由此可见,“资本权益”不仅意味着获取利润(正的剩余)的激励,而且也意味着风险约束(避免负的剩余)。资本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其核心是为某项资产(或资源)的未来收益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化率。所以,“定价”为这些资产(或资源)与货币之间进行跨时期交易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为货币转化为资本创造了条件。后文将说明,当某些资产(如新技术)难以直接定价时,权益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可以成为一种间接定价的方式,且在新产品开发过程形成有效的“激励一约束”机制。
  资产的证券化可以把人格化的交易转变为一种非人格化的交易。所谓人格化交易是指交易对象具有异质性,因而交易是一种发生在两个特定主体之间的非匿名交易。非人格化交易则相反,由于交易对象(如证券)具有同质性,无须预设特定的交易主体并进行随机配对和匿名的交易,因而极大地提高了证券的流动性。所以,非人格化交易也可以称为“匿名交易”。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但证券流动性的强弱则与证券市场的“深度”有关。虽然资产证券化也把“流动性”这个要素结构化在金融产品之中,并成为影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的因素,但是,金融产品(如证券)的市场价格还受到市场深度的影响。我们可以区分“金融产品流动性”与“金融市场流动性”两种不同的流动性概念,前者是指在基础资产的“收益一风险”既定的条件下,金融产品交易结构中所内含的变现能力和变现成本。例如,中国股票市场曾经区分过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股票的“流动性”就高于非流通股,因此,在“收益一风险”既定的条件下,流通股的股价大大高于非流通股。后者是指金融市场对金融产品交易的缓冲能力,市场流动性的高低与市场微观结构的特征相关。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制度创新来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如果市场制度创新不能解决流动性问题,则需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提高流动性,后文将要说明金融产品创新实际上是一种金融交易结构的创新。
  “证券化”也需要对某项资产(或资源)的未来收益进行“定价”,这一点与资本化没有本质区别。但是,证券化为资产的跨时期交易创造了便利条件。证券交易可以使证券持有人通过卖出证券把资产的未来收益提前变现,而买人者则是购买了该资产的未来收益,即进行了投资。但是,对于资产的原有持有人而言,“证券化”把“死资产”变成了“活资产”,则主要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可以说,资本化主要解决收益与风险问题,而证券化主要解决流动性问题。由于资本化的结果表现为股票的形式,而股票也是一种证券,所以,人们很容易忽视资本化与证券化的这种微妙的区别。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科技金融:概念、实践与问题
第一节 如何理解“科技金融”的概念
一、科技金融的概念
二、科技金融舞台上的关键角色
三、从R&D分布看广义与狭义的科技金融
第二节 我国科技金融的实践与历程
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我国科技金融的三条观察线索
第三节 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科技金融研究现状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双向研究视角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扩散的金融逻辑
第一节 科技创新与扩散途径
一、技术与科学的区分
二、技术创新及其类型
三、科技知识的溢出与传播途径
第二节 技术创新及扩散中的金融问题
一、技术创新的不同财务后果
二、由技术界定的企业价值网络
三、新技术的商业价值及定价原则
第三节 技术成熟度与投资(资助)时机
一、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
二、3D打印技术成熟度及投资时机
三、物联网技术成熟度及投资时机
四、技术成熟度及投资时机的总结

第三章 金融的本质与定价难题
第一节 金融的本质一
一、金融的本质与基本要素
二、资本化与证券化的不同功能
第二节 金融估值模型与估值难题
一、金融估值模型的演变
二、公司估值模型的难题及修正
第三节 新技术交易的间接定价机制

第四章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的逻辑
第一节 新技术采用决策悖论
一、新技术的技术标准与市场标准
二、新技术估值悖论
第二节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契合点与逻辑
一、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契合点——组织化R&D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源配置的逻辑关联

第五章 政策性金融的逻辑
第一节 金融配置“行政逻辑”与科研管理体制
一、政策性金融的“行政逻辑”
二、政策性金融的行政配置方式
三、科研管理体制与政策性金融配置
第二节 政策性金融的政府引导作用
一、政策性金融的引导机制
二、公共引导基金的机制与效果
三、政府补助如何不扭曲市场机制
第三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政府作用
一、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准公共品”性质
二、政府推动光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案例
三、政府推动泡菜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案例

第六章 专利分享与科研人员的激励
第一节 我国专利制度的演变及其问题
一、计划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制度
二、青蒿素专利之争引出的问题
三、我国专利质量低的原因
第二节 专利发明人的剩余索取权
第三节 科研人员的不同类型及其激励制度
一、科研人员的不同类型
二、根据科技人员类型构建不同的激励制度

第七章 金融交易结构分析
第一节 金融交易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一、金融交易结构的定义
二、金融交易结构“风险一收益”的匹配
三、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
第二节 金融交易结构的类型
一、“双边交易结构”与“多边交易结构”
一“单层交易结构”与“双层交易结构”
三、“市场型交易结构”与“政府嵌入型交易结构”
第三节 金融交易结构创新

第八章 权益资本的逻辑及创业投资基金运作
第一节 权益资本的逻辑
一、初创企业的金融交易结构——权益资本
二、权益资本的不同类型
第二节 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
一、创业投资的组织架构及控制权
二、初创企业的估值与A轮融资
三、创投资本运作模式与创新效果
四、公共创投机构的窘境
第三节 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创投退出
一、资本市场流动性与风险资本退出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及创投退出情况
第四节 “科技众筹”之前景展望
一、“众筹”及其分类
二、美国的“众筹”立法及其借鉴

第九章 债权融资的逻辑及其交易结构
第一节 科技型企业的债权融资——科技贷款
一、什么是“科技贷款”
二、科技贷款的交易结构
三、风险池资金的运作机制及其效率
第二节 风险池资金保证贷款效率之影响因素
一、风险池资金保证贷款的效率
二、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的影响
三、外部监管机制的影响
第三节 其他科技贷款前景的逻辑判断
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逻辑判断
二、科技担保贷款的逻辑判断
三、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的逻辑判断
四、科技银行转型的方向

一、市场逻辑下的政府作用
二、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政府作用边界
三、如何防止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