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征戎:中国历代经典战争实录》:
赵王点头答应了。
赵括替换廉颇的传息传到秦国,赢稷和范雎都喜上眉梢。赢稷立即任命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上将军,改任王为副将,并传令全军:“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
赵括来到长平,把廉颇制定的命令全部推翻,并撤换了大批军官,然后他就下令向秦军发动进攻。两军刚一交战,白起便佯败退走。赵括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逼近秦军营垒。秦军把赵军拦在营垒外,坚守不出。与此同时,秦军一支2万多人的奇兵已经迂回到赵军背后,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5000人的奇兵也插入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这样一来,赵军被分割成两部分,粮道也断绝了。白起见赵括中计,马上派一支精锐的轻骑袭击赵军。赵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哪里还能迎战?只得加固防御工事,等待救兵。
赢稷听说赵军的粮道已被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调往长平,阻挡赵国的救兵和粮草。赵军粮草匮乏,向齐国求救,齐王田建却不肯接济。
这一年的9月,秦军的包围圈开始缩小。赵军已经断粮46天,军营里,凡是能吃的东西全吃光了。饿疯了的士兵开始自相残杀,出现人吃人的悲惨局面。赵括见等待援军无望,只好组织军队突围。他把士兵分为四路,下令轮番进攻秦军营垒。可赵军将士饿得连弯弓搭箭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是秦军的对手!他们接连冲锋5次,均告失败。赵括孤注一掷,亲自率领精兵与秦军展开肉搏战。秦军连忙开弓放箭,利箭如雨点般地飞向赵军,赵括还没来得及冲到秦军阵前,就死在乱箭之中。
赵军顿时全线崩溃。40多万饥饿难耐的官兵全部做了秦军的俘虏。为了报复赵国在上党战役中坐收渔利的行径,白起只放回240个年龄小的士兵,让他们传扬秦国的威名,剩下的俘虏全部活埋。
长平一战,秦军共杀死40万赵军将士。赵国举国震惊,其他诸侯国也无不为之胆寒。
战役评价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山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
在战役前期,老将廉颇的战役指挥上,不和秦军锋芒硬拼,但是赵国论国力,和军事实力来看都弱于秦国,廉颇这样做只是尽量拖延,打消耗战,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军有生力量,迫使长途跋涉至此的秦军疲惫。但是被秦国离间,被奸臣进谗,还是和赵国本土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
后期赵国决策层换上了赵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但是无论赵国在人数,士兵素质,综合国力,武器装备上都弱于秦国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赵国惨败全军覆没的下场。其实当时的情况消耗战和速战速决对赵国来说都不太适合,因为两军对阵主要还是拼综合国力。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一大败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