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民身份语境中的社会权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32503
  • 作      者:
    秦燕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秦燕,1978年5月19日生,山西长治人。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教师。2007年获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硕士学位。2012年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核心期刊(CSSCI)有《政府推进核心建设的基本逻辑——社会基础、原则与途径》《社会管理创新与政府转型刍议》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公民身份语境中的社会权利》在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权利思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公民社会权利释义、社会权利源起、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权利观、社会权利发展的限度、公民社会权利的困境等方面对公民社会权利进行细致的研究。提出作为社会权利分析框架的公民身份的观点,及社会权利的实现与公民身份中的折衷主义,并指出未来社会权利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公民身份语境中的社会权利》:
  “对世权并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有名有姓的个人或几个人,而是针对‘整个世界’。”就如同财产权,每个人都被禁止或者规定有不得侵犯他人财产的义务。根据这种分类方法,社会权利是一种对物权,其义务人不是特定的个体,而是特定的群体。社会权利主体不是“债权人”,因为没有明确的“债务人”。而社会权利的义务主体或者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少数纳税人),或者有些社会权利的义务人则是整个国家(比如环境权)。
  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在某种程度上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自产生的义务不同。积极的权利就是要求他人采取积极的行动的权利;而消极的权利就是要求他人不采取行动或放弃行动的权利。积极权利产生积极义务,消极的权利产生消极的义务。一旦我有肯定的权利,别人就有做某事的义务;而一旦我有否定的权利,别人就有义务不去做某事。消极的义务是禁止做某事;积极的义务是要求做某事。积极权利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它要求后者必须承担偿还债务的积极义务。就个人财产权而言,则属于一种消极的权利,它赋予他人不得侵犯其财产的消极义务。就此而言,社会权利不是要求政府不采取行动,恰恰相反,它要求政府积极履行的义务;它意味着公民一旦拥有这种权利,政府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国家不积极去履行这一义务,社会权利就形同虚设,就此而言,社会权利是一种积极权利。
  在这几种分类中,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的影响在政治学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从它们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设置也各不相同,这个在后文中有更加深入的分析。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及重点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社会权利释义
第一节 社会权利概念溯源
一、社会权利的词源学解释
二、国内社会权利研究溯源
第二节 理解社会权利的三个视角
一、权利发展的视角:从人权到公民权
二、政治的视角:社会权利涉及分配
三、法学的视角:社会权利是一种积极的权利
第三节 社会权利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公民身份是享有社会权利的资格条件
二、社会权利的权利主体具有特定性
三、社会权利主要是指福利的权利
小结

第二章 社会权利的源起
第一节 自由主义改良思想
一、依系于社会的个人
二、公共福利与国家的职责
第二节 改良社会主义思想
一、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二、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
一、经济学目的的转变
二、福利*大化与效用原则
三、国家干预的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
第一节 公民身份的权利结构
一、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
二、公民身份的权利体系
第二节 作为分析框架的公民身份
一、公民基本权利的属性
二、民主一市场一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
小结

第四章 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权利观
第一节 基于社会契约的社会权利观
一、保守自由主义的社会权利观
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权利观
第二节 基于社会团结视角的社会权利观
一、改良社会主义的社会权利观
二、社群主义的社会权利观
小结

第五章 社会权利实现的限度
第一节 社会权利实现的困境
一、福利分层化
二、福利分配的标准
第二节 福利分配标准
一、区分必需(need)与需要(want)
二、按必需品进行分配
三、按需要进行分配
四、从社会权利到社会保障
小结

第六章 社会权利的困境
第一节 公民社会权利的批判
一、社会权利的独立性
二、社会权利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公民社会身份多元化与价值选择
一、公民自由与社会权利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社会权利
三、自然秩序与建构秩序之间的社会权利
小结

结论
一、作为社会权利分析框架的公民身份
二、社会权利的实现与公民身份中的折衷主义
三、社会权利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