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中国开放宏观经济》:
对外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多了,“储”的风险总量就上升。反正对外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而言,只要美元贬损,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也就跟着贬损。在美元资产以外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当然是有的。但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储备,比起直线上升的外汇储备来说,远远不足。一个国家与一个家庭一样,有余钱而缺乏相应的投资能力,是祸不是福。
挑战提上了日程:这样的循环究竟还能不能持续?现在看,难以为继。钱淹美国他们受不了,次贷危机搅得天下大乱。这也说明首先是美国模式难以持续——低储蓄、高消费、高债务难以持续——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转过来,中国也难免受到牵连——高度外向依赖的经济遇到国际订单下滑,连锁反应由外而内。
这里涉及汇率的分析。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究竟能换多少美元,由汇率决定。过去主张固定汇率有个理由,就是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使实行这个制度的国家不能滥发货币,否则那个汇率就守不住。这有道理,不过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固定汇率的那一端挂住的美元必须是强币,如若不是——新世纪以来明显不是——固定汇率就会把美元之软输出到全球去。一旦美国模式难以为继,挂到一起的经济体也就一起有了麻烦。
有一种看法,认为是2005年开始的人民币升值,打击了中国的出口行业。这个看法没道理,因为吵得很热闹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吵来吵去只不过是名义汇率。国家控制外汇,名义汇率可以不升,但实际汇率你是控制不了的。只要名义汇率低估本币,顺差铺天盖地而来,到国内绕一圈就把生产成本顶上去了。结果殊途同归:不升名义汇率,国内市场上的人工、原材料等生产成本急升;升汇率,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市价上升。唯 一的差别,就是名义汇率不动(人民币不升值),出口厂家看着最后产品的美元卖价还好,大家还是纷纷冲着外需布局,等到投资的产能形成,反正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就慢慢受可变的成本急升的煎熬吧。一些专家建议的以出口退税代替人民币升值,短期是安抚人心,长远看其实是留住了更多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