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任、声誉与会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17116
  • 作      者:
    雷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雷宇,男,1983年6月生,河南固始人。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审计系主任。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培训项目和广东省首批高等学校杰出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广东省审计学会理事。2001—2010年在厦门大学会计系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近期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理论、非正式制度与会计审计问题研究,在《会计研究》、《财经研究》等专业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信任、声誉与会计/财会文库·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丛书·学术文库》从信任的角度解读会计并重新构建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声誉对会计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11章。上篇是理论的构建,包括第2~4章,重点是在信任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和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同时对这一框架的应用之一——声誉——进行了理论分析。下篇是理论的应用,包括第5~11章,主要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就理论框架中涉及的部分观点进行实证检验,其中重点检验了声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本书系统论证了“会计是一种信任机制”这一理论观点,检验了声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一个拥有学术兴趣和梦想的青年教师来说,要实现“学术梦”并不容易。生存压力、家庭负担、其他工作任务,等等,无一不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想解决短期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必须尽快获得现金流,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通过科研工作获得现金流是所有途径中风险最大、成本最高、起效最慢的。而要想取得长期效益,就必须努力做科研,因为科研成果是职称评聘最重要的依据。青年教师大多在忍受着梦想与现实、长期与短期的矛盾和煎熬。
  规划一个研究方向并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可能可以部分地缓解这一矛盾。不少成功学者强调做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这种观点非常正确,但是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还不够。“问题导向”更适用于已经形成自己学术观念的学者,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将不同的“问题”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学术就是“学树”,树根和树干是学术观念,树枝和树叶是具体问题。已经形成自己学术观念的学者进行“问题导向”的研究,会让自己的学术之树更加枝繁叶茂;而对于尚未形成自己学术观念的青年教师来说,盲目坚持“问题导向”则容易产生枝叶飘零、丧失根基的不良后果。所以,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自己学术生涯的初期,更好的研究模式可能是“理论—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不能放弃,但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理论观念,用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甚至发现问题,这样才算完整。
  2008年末,我的导师杜兴强教授带领我们团队涉入上市公司高管政治关系这个研究领域。政治关系是一项典型的问题导向的研究,当时国外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内也出现了几篇发表在权威期刊的论文,大有蓬勃发展之势。杜老师带领我们团队仔细思考政治关系的度量以及对公司诸多方面的影响等问题,陆续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创新的成果。在从事这些研究期间,我也开始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当时我有这样两点考虑:一是博士论文还是应当立足会计,但是不能就会计论会计;二是应当注重博士论文做完之后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要通过博士论文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观念。随着我们在政治关系领域研究的深入,我也在思考,政治关系无外乎是一种“关系”,而“关系”为什么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呢?在阅读了社会学的相关论著之后我发现,答案在于信任。这些想法不断积累,直到有一天,我在浏览《会计研究》时看到刘峰教授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会计能够不断发展,还在于会计本身的独到价值——维系人类社会信任的低成本工具”。刘峰、司世阳、路之光:《会计的社会功用:基于非历史成本研究的回顾》,载《会计研究》,2009(1),36页。这句话让我觉得,博士论文就在眼前。很快,我确定了“信任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理论与证据”这一博士论文题目,并草拟了一份初步设想。在经历了杜老师醍醐灌顶的批评和建议之后,我开始了博士论文的写作。2010年6月,我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
  现在看起来,博士论文虽然显得有些单薄,但是其中蕴涵的理论“骨架”已经形成。从博士毕业到现在,我所做的科研工作都是在往这个“骨架”上增加一些“血肉”。2010年7月,我进入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成为一名青年教师。虽然教学工作异常繁忙,但我始终把科研当作头等大事。因为博士论文太“骨感”,我很难直接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引出比较系统的课题,只得继续为这副“骨架”寻找“血肉”。第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是“关系”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在发表了两篇论文并立项了一个校级课题之后我发现,“关系”这个论题并不适宜在学术生涯的初期研究。于是我将研究问题转向“声誉”。“关系”和“声誉”都是我在博士论文中建立的以信任为核心的理论框架的一部分。先选择“关系”这个论题显然是受到博士阶段从事政治关系研究的影响,后来转向“声誉”则是以信任为核心的理论框架的自然延伸。在我开始研究“声誉”时才突然意识到,这两个方向恰好与Allenetal。(2005)的论述相吻合。他们认为,“基于声誉和关系的非正式融资渠道和治理机制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幸运的是,2011年我从“声誉”角度申报的两项课题分别获得了广州市和教育部的课题立项。这不仅在精神上鼓舞了我,更为我在2012年通过副教授评审打下了基础。我认为,博士论文所建立的以信任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对我博士毕业之后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奠定基础、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2013年6月,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我第三次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这次申请的题目是“声誉机制的信任基础研究”,毫无疑问,这一课题仍然是之前研究的继续。
  本书的内容是我主持的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声誉机制、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790076)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声誉机制、公众基础与诚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q2013083)的阶段性成果,还是广东财经大学瑞华审计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在博士论文已经建立的理论框架中,我论证了“会计是一种信任机制”的观点。而在信任理论中,声誉也是一种重要的信任机制。显然,会计和声誉这两种信任机制之间应该存在一些关系。上述教育部课题正是试图研究声誉对会计的影响。本书涵盖了教育部课题要研究的内容,同时包括了我博士论文中的理论构建部分。正如前面所说的,博士论文提供了“骨架”,而教育部课题则是向这副“骨架”补充的“血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青年教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并不是脚踏实地的做法。有意义的做法应当是将自己的生存发展、学术兴趣和社会价值有效地结合起来,本书努力在这个方向上做一尝试。作为一个还处在学术生涯起点的青年教师,我不能说上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它是我对自己所走过道路的反思和总结。
  感谢项目组成员郭剑花博士、赵兴楣博士、郭葆春博士、陈玮博士、张建平博士、杨志强博士、尹蘅博士、袁翠翠硕士、邓凌同学的大力协助;感谢杜兴强教授一直以来对我的悉心指导,以及刘峰教授给我带来的启发;感谢在学术道路上给予我直接或间接帮助的专家学者;感谢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感谢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培训项目为我提供的学习交流平台;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艰辛劳动;最后,感谢家人。
  一本学术著作的前言或者后记总是比正文拥有更多的读者,所以我在前言中写下了上面这些话,以供读者批评指正。
  ……
展开
目录
第1章导论
1.1换个角度看会计
1.2研究内容、结构和方法
1.3本书的主要特色和局限
上篇理论的构建
第2章 声誉:一种信任机制
2.1信任的概念
2.2信任的影响因素
第3章 信任:概念基础与理论依据
3.1声誉的含义
3.2声誉机制的原理与应用
3.3“脸”和“面子”:中国文化中的声誉机制
第4章 会计:信任视角的理论构建
4.1会计与会计信息:已有观点与信任视角的解读
4.2会计是一种信任机制
4.3会计与其他信任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下篇理论的应用
第5章 信任、制度与盈余信息含量
5.1问题的提出
5.2文献回顾
5.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4研究设计
5.5研究结果
5.6本章小结
第6章 诚信、盈余管理与公众评价
6.1引言
6.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研究设计
6.4研究结果
6.5本章小结与启示
第7章 声誉、债务与会计稳健性
7.1引言
7.2理论分析、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7.3研究设计
7.4研究结果
7.5本章小结
第8章 声誉、制度与会计稳健性
8.1引言
8.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3研究设计
8.4研究结果
8.5本章小结
第9章 信任、政治关系与CEO薪酬—回报的非对称敏感性
9.1引言
9.2理论分析、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9.3研究设计
9.4研究结果
9.5本章小结
第10章 实际控制人性质、信息披露质量与声誉机制有效性
10.1引言
10.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0.3研究设计
10.4研究结果
10.5本章小结
第11章 诚信、亏损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11.1引言
11.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3研究设计
11.4研究结果
11.5本章小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