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给马云印象第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马云很欣赏他对苦难的认识,钦佩他对生活的理解,羡慕他对人生的态度。
人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正如一本书中所说的:“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马云暗暗体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于是,就在那一刻,马云开始下定决心,参加第二次高考。暗下决心的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生活。
那年的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和补习班间疾行。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在第二次高考中眷顾马云。
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每到周日,马云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前三天,一直失望于马云数学成绩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这可把马云惹恼了。
马云在余老师话语落下的第三天准时参加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高考。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哪个解法是正确的。判断选择题时马云做得更加有趣,对于他不会的选择题,他是根据题的序号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对与错,结果大部分都答对了。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了79分。
用这样的方法来解答数学题,也许除了马云再找不到第二个。同学们都说他歪打正着,太幸运了!其实这是马云用他强大的右脑来弥补左脑的不足,用感性思维来代替理性的逻辑思维。按马云的话说,“是运用了独门武功才过去的。” 不过即使马云破天荒地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没有达到上大学本科分数——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所以,马云进的大学并不是**学校,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录取的时候马云其实是按专科生录取的,因为当时学校英语系的本科生招不满,才让他“混”进了本科生的行列。
也不知那位余老师与马云打那个赌是出于善意的鞭策还是对马云的“傻”实在忍无可忍,不过这一次马云真的走出了谷底,跨进了大学的校门。那一年是1984年,马云刚刚20岁。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性,*终还是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绚丽彩虹。
成名之后的马云从不回避这段经历,相反,还总喜欢拿当年三次高考自我调侃说“可以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