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一股关于认知力的思潮席卷了社会学的又一领域——“作用力学”领域,这一思潮是由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发起。该学者与另一学者米歇尔·卡隆(Michel Callon)首创的研究方法被今天的消费学研究丰富和充实,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代表学者有弗兰克·科索瓦(2002),索菲·杜比松一凯利耶(Sophie Dubuisson—Quellier)和让—菲力普·讷维尔(Jean—Philippe Neuville,2003)以及热内维弗·泰尔(Genevieve Teil,2004)。他们研究在某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消费定位、商品买卖和感官刺激,研究的角度定位在微观个体层面上,有点类似于管理学。从这一点上分析,它接近认知心理学的部分观点。然而,与市场学不同的是,这是一股非主流思潮:它所侧重的是市场的社会结构分析而不是购买行为本身。
管理学中大部分的市场研究方法都是从微观个体层面出发的,也就是说,人们在经过了获取商品信息、对商品的印象和记住商品这一阶段后,要作出购买的决定,这一决定可以是基于理性的考虑,也可以是感性的冲动。除此之外,还要着重考虑消费者所处的家庭、职业等社会环境、产品用途以及品牌效应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人类学家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的倡导下,出现了关于物质文化、客体和“大众文化”的人类学研究。
米勒(1995)是有创新思维的多产作家,他的中心思想是消费首先是社会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人因为物品才成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品处于核心地位:“消费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位移或是意义的认同,还是一个客体化过程。”因此,消费无所谓好坏,说它不坏,是因为“从意识形态方面考虑,消费既反对左派的禁欲主义,又反对右派的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认为消费只是象征着人类在恩惠状态上的倒退”;(作者译)说它不好,是因为米勒批判米歇尔·德·塞尔托的观点,后者认为,消费是弱势群体的资源,消费是“抵制”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体现。米勒认为,我们要摆脱批判法的观点和认为消费诱惑消费者的观点,否则我们就不能明白消费在现代史上的重要性。对米勒而言,客体化的消费就是“使用物资和享受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我们改造社会的行为,也是我们用以理解自我的方式”。(作者译)简言之,米勒建议我们保持中立,用分析的眼光去看消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