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401483
  • 作      者:
    (美)艾瑞克·克莱默(Eric Mark Kramer), 刘杨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艾瑞克·克莱默(Eric Mark Kramer),俄克拉何马大学首席教授(Presidential Professor)及传播学系正教授。克莱默博士任教近三十年,指导过四十余名博士生,其中多位任教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瑞典、芬兰、加拿大及美国的顶尖大学。克莱默博士的十余本专著不仅在美国被列为跨文化研究的教科书,更是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对全球跨文化传播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克莱默博士在哲学、社会学及传播学领域根底深厚,建树颇丰,并广泛涉猎诠释学、现象学及符号学。他多年来在日本、德国、保加利亚及中国台湾地区讲学,与各领域学者互动交流,造就了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学术基本功。《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是克莱默博士与刘杨女士为中国读者量身打造的学术专著,收录了他们对跨文化传播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的思考。
  
  刘杨(Yang Liu),先后从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南京大学取得新闻传播学的本科及硕士学位,之后获得俄克拉何马大学传播学系奖学金,于2011年赴美求学,攻读跨文化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为博士候选人。师从克莱默博士,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传播及国际传播,致力于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在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内容介绍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逐步提升,中国民众与世界接触的广度不断加大、程度不断加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本由中西方学者合写的跨文化传播著作对众多与这个领域有交集的中国读者而言非常及时,同时也极具启发性。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与坚持实证主义范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不同,它深受现象学、诠释学、符号学和文化研究的影响,认为文化并非超脱我们主观认知的外在物化存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基于自己特定的视角,而这个视角的形成与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文化成就我们,同时也被我们所成就。
  作为俄克拉何马大学首席教授及传播学系正教授,艾瑞克·克莱默博士将现象学、诠释学和符号学引入跨文化传播学领域。凭借多年的研究与不断思考,克莱默博士和刘杨女士将跨文化传播置于全球化语境下,深入阐述了这个过程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差异性,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复杂性。
精彩书摘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唯名论认为“普天之下的人们彼此相同”,并认为虽然存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我们所拥有的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唯名论的这种观点毫无疑问遭到了强相对主义的强烈质疑。让我们以时间这个概念为例,来解释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差异。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莱纳德·杜博(Leonard Doob)秉持唯名论的观点,提出时间是一个对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同等适用的、恒久不变的、完全相同的一个概念(Doob,1978)。然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伊凡—普理查(Edward Evans—Pritchard)对非洲努尔族(Nuer)的研究(Evans—Pritchard,1940),以及美国人类学家保罗·博汉南(Paul Bohannan)对非洲蒂夫族(Tiv)的研究,则支持了相对主义的立场(Bohannan,1953)。这两项研究均认为对持续时间的体验(experience of duration)随着族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霍尔在其著作中也论证到,生活在北美的印第安人族群——霍皮族(Hopi)和苏族(Sioux),都没有用来描述事件的词汇,因此这两个种族的人对于时间的理解与欧美人完全不同(Hall,1983)。
  相比认为语言决定人们认知能力的强相对立场,有限的相对主义立场更得诸如史金纳(B.F.Skinner)、皮亚杰(Jean Piaget)以及维谷斯基(Lev Vygotsky)等著名学者的青睐。在他们看来,这种立场具备更多的合理性。就语言相对论而言,如果一个人假定语言,尤其是语言的结构,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人如何思考以及感知现实(reality),那么这个人则陷入了众多学者指出的一种“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知道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就假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个人具有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称的“完美认知能力”,或者他(她)有能力进入一个不以语言为媒介的世界,从而避免语言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歪曲。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
文化表达
语言
什么是传播
文化动物
素养的种类
语言传播
协同进化式传播
不断展开的信息
跨文化传播的独特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传播发生的领域
以社会交往形式出现的交谈
传播是一个意义融合的过程
形成于初级社会化之中的体验及其多样性
自我的两种类型
两种决策方式
传播过程中的身份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跨文化传播的纽带——自我
自我的重要性
自我的社会构建
什么是自我
自我的特质
自我的核心
泛进化论与自我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跨文化传播隐秘的维度
文化差异对认知的影响
环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行为
信念
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能力
恰如其分的传播
传播研究的两种取径
现代能力与后现代不确定性
表演与传播能力
匮乏的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对觉知的理解
我们在不断学习如何体验这个世界
知识的产生:一种现代西方的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
向现代西方世界的偏见性转移
人类生活世界的视域
意图论的谬误
新康德理论和融合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跨文化传播研究维度之一:时间与文化
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认知
时间与日常行为和态度
关于时间的不同理论
时间帝国主义
审慎与守时
标准化时间的适应和跨文化交往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跨文化传播研究维度之二:空间与文化
三种空间类型
感通空间
感知空间
视角空间
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不同视角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跨文化传播研究维度之三:语言和文化
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非实用主义的角度
感通语言
感知语言
带有视角的现代语言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跨文化传播理论
言语的力量
主流西方跨文化传播理论比较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现今的全球体系
如今的全球体系
西方式样的全球愿景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电视的最初动机
地球村
全球化的新观点
地球城市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我是谁
迁移带来的变化
跨文化接触的历史
语言和文化的外化
国际都市:全球化和全球主义
技术标准的地缘政治
审视麦克卢汉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跨文化世界的进化
被认为理所应当存在的生活世界
独特性所拥有的价值
让陌生人常态化的机器
数字帝国主义的两个例子
制造现代消费者
大众媒体进入城镇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