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法治观察要嵌入生活细节。众生总是芸芸,精英常是寥寥,一地鸡毛才是生活的常态。对于绝大多数法律规制的对象来说,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宪政、民主等磅礴的概念,而是法律能否在“我”感到委屈无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就像吃饭解决温饱、穿衣带来美丽、健身帮助减肥、诗歌净化心灵一样。正如侯学宾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法治》一文中所言及的:“法治应当发端于现实的人的具体的生活场景,扩展至整个社会的诸多面向。国家推动法治建设要立基于对现实的人和生活世界的切实理解,而且在国家与公民之间建设良性的互动渠道。”
其次,法治苏醒需要润物无声。经济学上说盛世应当藏富于民,在我等法学微末看来,一个秩序井然、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国家,还应当做到藏法于民。梁治平先生曾说:“现时代的法律,就像是工厂里生产的产品,有原材料,有加工者,有图纸,有生产指令,还有加工和组装的程序。”这样的状况之下,只有普通公民接受并且理解,法律这个产品才有价值。否则法律就真的沦为了政治游戏,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如何将精准的法律词汇、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技术,准确地传达给普通读者也是一个技术活儿。这需要在学者与民众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间进行转化,让大俗背后有大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