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管理研究(2002-2013年)》:
打破银行业垄断经营的改革措施正逐渐浮出水面,可以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笔者认为,通过改革打破国有企业在某一行业的垄断局面,不该视为是国有资本向民间资本的让利行为,而应是通过不同所有制身份的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效率,最终使全体国民都受益。所以,如果不能在国有银行业法人治理结构上实行有效创新,没有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只是为了分取目前存在的高额存贷差,那么,这种改革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反,银行业在民间资本介入之后,其自身存在的存贷差暴利现象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加剧,金融风险和由二元所有制结构所导致的金融腐败现象也会进一步加剧。
由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的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利率市场化与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再造两者缺一不可。
从货币角度分析,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经济货币化不断推进的过程,这既包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货币化过程,也包括居民资产等生活要素的货币化过程。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资金价格能否实现市场化定价,对于各市场要素的价格水平、要素拥有者的收入水平以及各市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组合模式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换言之,利率市场化是实现各市场要素市场化定价和市场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有鉴于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是我国在宏观经济领域推行其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在信用经济条件下,资金价格是企业产品价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资金价格定价的市场化,就不可能有企业产品定价的真正市场化。根据金融产品的定价规则,金融产品的价格等于投资标的的约定投资回报额除以市场利率,若利率不能市场化,也就没有金融产品价格定价的市场化和虚拟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理论上,在市场逐利机制作用下,资金总是优先流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或部门。一般而言,在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或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总是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一些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朝阳行业,往往会得到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的眷顾,其行业发展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从实践来看,要实现市场资金流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或部门,就必须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市场资金利率定价的完全市场化。就此而言,实行资金定价的市场化,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要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其前提条件在于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定价。从国际视野来看,唯有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利率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形成真正的均衡利率,人民币汇率才能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形成真正的均衡汇率,人民币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完全兑换,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由此可见,未来我国要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加快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通过人民币回流以及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式,将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做法,其前提条件就在于实行国内资金利率定价的市场化。
而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再造,则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