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集团的交锋,看权谋阴谋、潮起潮落
恩怨情仇、明争暗斗,再现明代朝堂上的风起云涌
还原明代吏治实况、文官集团党争
内外交困,稍有不慎即是灭顶之灾
胡惟庸案、蓝玉案、移宫案、梃击案……内幕重重
朝堂上的倾轧与博弈,残酷官场实录,步步惊心
您还可以阅读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本书另辟蹊径,从官员视觉落笔,由细处入手,再现了朝堂上文官集团的交锋故事和不同人物的人生轨迹,通过描述他们的工作生活与官场风貌,展现了大明帝国真实的吏治实况,还原了历史细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紧张激烈的明代朝堂故事。
第一章 王朝建立,功臣PK洪武帝
1. 从龙之功也害人(一)
古往今来,有机缘跟随一位明主打天下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通常被称作“开国功臣”。这群人出身不同,性格各异,要么是战场上的无敌悍将,要么是运筹帷幄的机智谋臣。他们都为新王朝的建立付出了很多,但是遇上不同的主公,得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
汉朝有高祖刘邦“狡兔死,走狗烹”的凌厉手段,宋朝有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温柔一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将到手的江山粗粗梳理一遍之后,开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那些跟随朱元璋从起兵之时就大杀四方的文臣武将们开始期待——什么样的爵位才配得上自己拿命换来的功勋。等待被封爵的功臣当中,有人平心静气不急不躁,也有人患得患失,唯恐自己的功劳被抹杀了。
总领水军的大将廖永忠就被封爵的事情搅得心态失衡。他早年跟着哥哥廖永安落草为寇,后来兄弟二人一起归附朱元璋,立过不少战功:讨伐方国珍,平定浙东时有廖永忠的身影;俘虏陈友定,平定福建时也有廖永忠的踪迹;接下来平定广东、广西的战役,廖永忠也一马当先,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鄱阳湖一战,廖永忠带领部下殊死搏斗,得到了朱元璋亲笔题写的“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大字的漆牌,高悬在家门口。
有了这些资本,廖永忠认为自己就是封个国公也是应该的。为了确定皇上的想法,他还特意请一直在皇上身边做情报工作的杨宪帮自己打听消息。杨宪倒是帮忙了,但帮的是倒忙。因为封爵的时候,朱元璋就把廖永忠的小心思公之于众,说:“廖永忠在鄱阳湖作战时,忘我抗敌,可谓奇男子。但却派与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朕意,所以封爵时,只封侯而不封为公。”廖永忠一心谋取大富贵,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廖永忠是武将出身,忠诚、勇武是他的标签。可他偏偏羡慕那些能够猜测皇帝内心的智者,可他还真不是这块料,他不知道为君者喜欢保持“天威难测”的神秘感,越是猜测,就离真相越远,最后还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廖永忠不知道的是,在朱元璋的心中他早就不是可靠之人了。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已经占领了南京,实力大增。他统领的义军表面上遵从已经称帝的韩林儿为汉室正统,所以就派廖永忠前去安徽滁州迎接韩林儿。廖永忠带着韩林儿坐船回南京,行至瓜州的时候,大船沉入江中,韩森儿溺水而死。廖永忠把差事办砸了。
替大哥称帝扫清障碍,估计是廖永忠最真实的想法。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廖永忠的做法欠妥。他是奉了朱元璋的命令去接人的,结果半路上把人家的船凿穿了。如此明目张胆地害死一个拥有皇帝称号的人,一定会招来别人的唾骂,尽管骂人的人也不一定就是韩林儿的支持者,但是这种行为无疑有损朱元璋的名声。没有人相信廖永忠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弑君”,韩林儿的死被人推到了朱元璋的头上。此后,朱元璋对廖永忠极不放心,也不肯给他独自掌兵的机会,每次出征,都让他以副帅的身份跟在汤和或者徐达的身后。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醉心于功名的德庆侯廖永忠被人揭发,说他经常在家里私自穿戴绣有龙凤图案的华服。朱元璋就用“僭越”两个字为这位老部下定了罪,廖永忠成为大明开国之后第一个被公开赐死的功臣。
继廖永忠之后,第二个死去的是开国元勋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集名将、谋臣为一体,是大明开国的第三功臣。他是朱元璋姐姐曹国公主的儿子,十四岁就随父来到舅舅身边。文武双全的李文忠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一度被收为养子。建国后,李文忠曾同时掌管大都督府和国子监,一文一武,好不威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宰相“胡惟庸谋逆案”被牵连或被杀的人已经多达万人,一时间朝廷内外人人自危。在这种情况下,李文忠冒死劝谏,希望舅舅手下留情。
劝谏本身并没有错,李文忠却没有选好劝谏的时机,反倒把自己的前程搭了进去。胡惟庸涉及的是谋反案,事关重大,李善长和徐达这样的元老看出朱元璋是在借此机会有意扩大案情,都选择了沉默,李文忠没有看出这一点,他只觉得朝廷内外人人自危的情况需要得到控制,就写了一封奏疏,规劝舅舅不要“滥杀无辜”,免得“人不自安,伤国元气。”
李文忠的奏折递上去之后,朱元璋指着他的鼻子大骂“小子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他本来出身就好,功劳又高,现在还能为同僚求情不惜得罪皇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收买人心”这个词。李文忠如果当时就认错,朱元璋一定会原谅他的,毕竟是甥舅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呢。可是李文忠认了死理,根本就没有认错的打算,反而毫无惧色地继续劝谏,说皇上您如果将功臣宿将都杀光的话,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
朱元璋忍无可忍,质问李文忠,这样抗上,难道不怕死吗?李文忠在紧要关头却犯了倔脾气,一点都不肯服输。他说只要皇上能仁慈一些,自己死不足惜。多亏马皇后苦苦求情,李文忠才逃过了“斩监侯”的下场。不过死罪免了,活罪难逃,曾经风光无限的大都督就此被削职,回家幽闭去了。
恶意揣测的话,李文忠曾经的养子身份可以被当作篡位的旗号,他的文治武功和好人缘则是谋反的倚仗,掌管国子监、领导全天下的士子更是增加了李文忠的危险系数。如此多的嫌疑聚集到一个人身上,让朱元璋如何放心?
在家软禁的日子不好过,李文忠抑郁成疾,卧床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节过后,他的病情加重,朱元璋派太子朱标代替自己探病,还特意派遣淮安侯华云龙的儿子华中带领太医前去诊疗。过了一个月,朱元璋又亲自探望,李文忠病情有所好转。不料,三天以后,已经好转的李文忠却突然死去,享年四十六岁。
当大家正在哀叹李文忠英年早逝的时候,朱元璋又下了一道比较奇怪的圣诣,为李文忠治病的华中被削职,举家被流放到建昌卫,参与治病的太医及其家属百人被斩首。此举增加了人们对李文忠之死的猜测。
作为天子,不但要提防功高震主的武将文臣,还要提防自己身边“宽仁爱民”的亲人。即使李文忠的所作所为不是有心的,但事已至此,以朱元璋的为人,他死也是必然的了。
可能是又想起外甥的诸多好处,李文忠死后,朱元璋表现得十分悲切,不但罢朝三日,还亲自写了一篇祭文以示恩宠。除此之外,李文忠还被追封为岐阳王,得到了“武靖”的谥号,配享太庙,肖像位列功臣庙第三位,仅次于徐达、常遇春。
武将之中,功勋最为卓著的非徐达莫属。朱元璋曾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赐给他,上书“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早年参加义军后,就一直跟随朱元璋。时值元朝末年,义军四起,拉起队伍造反的势力很多。徐达和朱元璋追随的是郭子兴的队伍。一个叫孙德崖的首领是队伍中的元老,为人比较粗豪,很多时候都与郭子兴的意见相左。攻打和州后,郭子兴找机会抓走了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下也抓走朱元璋作为人质。徐达挺身而出,前往孙德崖的军队,提出用自己来换朱元璋。这件事在后来得到圆满解决,徐达也在朱元璋这个薄情的人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随后南征北战的岁月中,徐达多次为主帅,每战必胜,辅佐朱元璋成就了霸业。尤其是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对决,让徐达成为当之无愧的大明开国第一名将。朱元璋称帝之后,他也得到了极厚的封赏,本人官至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三个女儿也都嫁到皇家,成为朱元璋的儿媳。
朱元璋开始有规模有步骤地大杀功臣之时,徐达基本上都不发表意见。他为人低调,小心谨慎,忠心侍主,也从来不会居功自傲,所有的表现都很让朱元璋放心。一次,徐达陪着朱元璋在皇宫饮酒,被刻意灌醉,不知不觉中就盖着朱元璋的被子睡着了。醒来之后,徐达大惊失色,伏跪地上,连说自己罪该万死。朱元璋对徐达诚惶诚恐的态度很满意,终止了对他的试探。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因背上生疽而死。背疽,在古代是一种致命的疾病,秦末的范增、三国的刘表、唐朝的孟浩然、南宋的宗泽等都死于此症。
野史之中,徐达并非“病死”这么简单。一个流传范围很广的传闻是生背疽的人最忌讳吃蒸鹅等发物。朱元璋偏偏赐了一只蒸鹅给徐达吃,还命人看着他吃完。徐达就含着热泪当着使臣的面吃完了蒸鹅,没过几天就死了。
这样的传闻可信度极低,但是人们偏偏愿意相信,足见朱元璋对功臣的不信任已经人尽皆知了。徐达死后,朱元璋将其厚葬,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连徐达的墓碑也由其亲自撰写,徐家的爵位也被允许世袭。
当太子朱标质疑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能对那些立下大功的叔叔伯伯们仁慈一些的时候,朱元璋用一根长满倒刺的荆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大明的江山就是自己手中的荆条,它会一代代地传给朱氏的子子孙孙。曾经立过大功的臣子们就是荆条上的倒刺,他们的锋芒会伤害到朱氏子孙尊贵的双手。自己现在就是在为后世子孙谋福利,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荆条上的倒刺一一除去。对于朱元璋来说,最大最硬的倒刺无疑是宰相李善长。不过这颗倒刺的能量太大,不能第一个剔除,需要留着慢慢对付。
第一章 王朝建立,功臣PK洪武帝
1. 从龙之功也害人(一)
2. 从龙之功也害人(二)
3. 真谋反,假谋反?
第二章 叔侄夺位,大臣的纠结站队
1. 都是削藩惹的祸
2. 造反,也要有靠谱的理由
3. 谁都跑不掉的站队选择
第三章 强势不过三代,皇帝也不是好当的
1. 三杨用事,政归内阁
2. 一生能做两回皇帝才算有本事
3. 忘记身份的太监不是好宦官
第四章 皇帝爱玩,大臣争权
1. 正德继位,户部不给私房钱
2. 外臣不如内臣亲近
3. 坐山观臣斗也是一门学问
4. 当喜文的朝臣遇上好武的皇帝
第五章 旁支继位带来的麻烦事儿
1. 意味深长的入宫路线之争
2. 急皇帝之所急才有出头之日
3. 在“大礼仪之争”中火中取栗
第六章 首辅上岗的残酷竞争
1. 成也“礼仪”败也“礼仪”
2. 以柔克刚争首辅
3. 徐阶曲意事严嵩
4. 言官集团骂战霸气首辅
5. 内外联手所向无敌
第七章 文人结帮最可怕
1. 明朝官员考核中的“猫腻”
2. 仕途失意人大聚会
3. 利益当头,皇帝靠边
4. 非我乡党,其心必异
第八章 借“帝”发挥:古代权谋的至高境界
1. “国本之争”背后的君臣关系
2. 大明第一“罗生门”案件
3. 失算的东林党人
4. 为了权力,后宫女子也敢动朝臣的“奶酪”
第九章 内斗绝唱:纠缠至死的明末各派争斗
1. 对手来了!
2. 一代天子一代臣
3. 大明不亡,派斗不止
附录
明代皇帝世系图
明代历任内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