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研究:1990-20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09500
  • 作      者:
    叶再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叶再春 文学博士,主任记者。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第十六届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编辑一部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闻法制、理论宣传等,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如何科学研究“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进而得出准确结论,是政界、学界和业界都关注的研究课题。
《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研究(1990—2010)》考察了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的思想渊源与流变,以战争岁月、日常时期和重大突发事件三个维度,选取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克林顿性丑闻和“9•11”事件四个案例,考察二者关系,并从政治、经济和新闻传媒本身三个角度剖析原因,进行合理性评价,最后得出结论:1990-2010年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既非对手关系,亦非合作关系,而是“疏离与协同”的关系——既保持一定距离,又同向同行。 


展开
精彩书摘
总体看,1990—2010年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呈现出“疏离与协同”的关系。
所谓疏离,是指新闻传媒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各自从他者的角度看待对方。疏离关系既不等同于对手关系,也不等同于密切合作关系。因为对手关系,要求双方分别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在敌人式思维的指引下采取行动,攻击对方,保护自己;因为密切合作关系,要求双方结成共同体,具备同样的目标,采取一致的行动,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所谓协同,是指新闻传媒与政府保持行为一致,同向同行。协同关系显然不是对手关系,但也与密切合作关系不同。密切合作关系强调在同一个目标下分工合作,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而协同关系强调的是协助,双方不一定具有共同的行动目标,更不会共同商讨、制定一个行动目标。形象地说,密切合作关系是“同心同行”,协同关系仅仅是“同向同行”。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新闻传媒与政府协同?又在什么情况下疏离呢?
根据前六章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当面临国家大事之关键时刻,新闻传媒与政府协同;当发生非国家大事或国家大事中的非关键时刻,新闻传媒与政府保持疏离关系。
这里所说的“国家大事”,是指事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死存亡的重大事情,比如战争以及类似“9·11”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突发事件;而“关键时刻”是指在国家大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紧要时刻。以战争为例,一般可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时间段。就战争本身来说,战前和战中都是重要阶段。战中的极端重要性,自毋庸赘言,稍有差池便人命关天;战前的重要性在于,此时战斗虽未打响,但战争的双方或多方都要为即将到来的战争积极准备,政治、经济、军事、舆论等方面一个都不能少。
在第二章,本书分别研究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在海湾战争开始以前,虽然《纽约时报》等少数新闻机构发表了与政府不相同的意见,但多数新闻传媒,尤其是电视网非但没有反对,反而大加赞赏。即便发表不同意见,新闻传媒也相当谨慎、“收敛”。战斗打响后,虽然政府明显加强了对新闻报道的管控,但新闻传媒对政府的批评、对战争的负面报道少之又少。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于政府先后两次的战前舆论动员,新闻传媒的主流态度和总体倾向是支持。以第二次舆论动员为例,虽然有《纽约时报》等部分新闻机构表达了不同意见,但多数新闻机构的态度是支持政府发动战争。在美国六家有影响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中,四家支持政府,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两家持异议,仅占三分之一。更有甚者,持有异议的新闻传媒(《纽约时报》等)尽管发表了不同意见,但同时发表了强烈支持政府的文章。战前制定的《伊拉克战争期间嵌入美军的记者的战地规则》明确列举了“可以报道”和“禁止报道”的事项,指出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安全评估,但是在战斗打响后,在新闻报道实际中,多数新闻机构——包括战前反战的《纽约时报》——自觉地站到了政府一边。
在应对诸如“9·11”的重大事件中,新闻传媒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与政府协同,不唱反调。报纸经常在报道中使用“我们”和“他们”,前者被用以指代美国人及其盟友,后者则用来指称中东地区大量的阿拉伯人(多数为穆斯林);CNN、NBC等电视网要么在电视屏幕上展现美国国旗,要么让记者和节目主持人在出镜时佩戴红白蓝三色胸花,Fox新闻频道更成“爱国主义啦啦队”。
这里所说的非国家大事,是指事件本身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相关性相对较低的事件。这种事一般不关乎国家的根本利益,不牵涉人民的生死存亡,比如克林顿总统的私生活问题。因为根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规定,只要符合相应条件,所有的美国公民都有资格通过竞选成为美国总统。换句话说,美国总统的职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方唱罢我登场。至于是张三就任还是李四当选,这关大碍,重要的是总统的职位,而不是就任这个职位的某个人。更何况克林顿性丑闻只涉及总统的私人生活,而与国家大计关。退一步说,即便克林顿总统因此遭弹劾,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1868年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就曾遭弹劾起诉。
回望第三章,尽管克林顿政府对新闻报道强烈不满,认为总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绝大多数新闻机构并没有因此噤若寒蝉,依然我行我素地发表着有关克林顿的绯闻报道,俨然自由、独立、客观、公正的“第四种权力”。
这里所说的国家大事中的非关键时刻,是指在国家大事中重要性地位相对较低的时刻。这种时刻不会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产生根本性影响,不能对事件的成败发生决定性作用。比如战争结束以后的时段,虽然通过总结和分析可能对未来的战争产生“前车之鉴”的作用,但对业已结束的战争而言,其影响微乎其微。不论如何,战后任何策略、行动、批评或反思都力改变战争或输或赢的现实。
不管是海湾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一旦战争结束,新闻传媒不但更正此前的不实新闻,发表反思战争的言论,而且通过不同渠道批评政府。最突出的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对于这场“合法性”缺失的战争本身,新闻传媒终于发出了批评的声音。《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不再像战时那样批评美军“兵力不足”、“战线过长”等战术问题,而是剑指战争的合法性。比如2003年5 月2日,《洛杉矶时报》发表文章——《布什用虚假的开战理由欺骗了我们》——说,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讲话时曾引用一些“情报”, 但是,这些情报是从一名研究生的论文中抄袭而来的,是虚构的。而且,美国不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返回伊拉克继续核查,充分说明了他们担心伊拉克根本不存在核武器,至少没有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传媒与政府的疏离或协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在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摇摆、变化。在第四章分析“9·11”事件中,我们看到,当袭击发生之时,新闻传媒与政府呈现的是疏离关系;但进入事件善后阶段,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则表现为协同。
展开
目录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源与流

第二章 战争岁月的新闻传媒与政府——以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例

第三章 日常时期的新闻传媒与政府——以克林顿性丑闻为例

第四章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新闻传媒与政府——以“9•11”事件为例

第五章 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审视:政治、经济及新闻的视角

第六章 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之合理性评价

第七章 1990-2010年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

附录
译名对照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