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造背景
1. 混乱的开局——“一战”后的法国陆军
“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开始时,拿破仑三世皇帝麾下的法国陆军仍然是欧洲大陆上一支令人而生畏的力量,但是,就在这场战争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拿破仑三世被迫流亡,法国也被迫签下了割地赔款的求和条约。
法国陆军遭到了惨痛的失败,威风不再,而胜利者普鲁士陆军以及后来的德国陆军则成为了引领军事变革的风向标。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德国陆军,从尖顶的皮头盔、带伪装效果的制服,到军队的组织、操典、队列,无不唯德国马首是瞻……”
以上这段辞藻虽然多少有些历史教科书的意味,但是倒也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当年法国陆军的窘态。我们的老祖宗说的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法国陆军的威名似乎是被当年的“科西嘉矮子”透支了,此后很长的时间,虽然还能和“友邦”一起把一些三流选手打趴下,可是,就在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军队似乎就被打回了原形,之后多年的战绩都相当不尽如人意,还在1885年中法战争中被清军击败,导致了国内政坛的大动荡——没想到125年之后,法国人又一次尝到了这样的败仗,这次败仗再加上之后的一堆败仗,同样让法国国内一片哗然。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天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今天的人们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话题转回来,法国人一直忍受着领土丧失和国家战败的耻辱,一直憋着一股子劲想要对自己的老对头复仇。按理说,既然要复仇,那就多发展点新技术,赶快把部队战斗力提高上去吧, 当然那些年间,相比起过去,法军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与普法战争不同, “ 一战”当中的法军主要采取了防御策略,法军士兵携带着铁锹( 法语名称:pelle bêche),挖出了一道道壕沟。而法国军队在编组方面也更加科学,以师一级单位为调动、配置基础,采取军下辖师的模式,从而使指挥调度更加科学合理。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其他很多方面,法国人却被落在了后面。
对于普通士兵而言,最无奈的一点莫过于,直到“一战”开始时,法军士兵仍然穿着扎眼的红色裤子,据说曾经有人提出过将裤子颜色换了,但是却被指出“没有红裤子就不算是法兰西”!——世人似乎永远也无法理解高卢人的固执,当年设计用来取代MAS-49/56半自动步枪的新一代FAMAS突击步枪时,甚至一度还准备沿用原来的7.5毫米口径!到了“一战”爆发时,除了比利时军队之外,其他各主要参战国军队几乎都换装了新式军服。到了战场上,在对面的德国人看来,穿着红裤子战斗的法军士兵就和举着红布挑逗公牛的斗牛士一样扎眼,但是,比起只能依靠自己肉身的公牛,德国人用手里的毛瑟步枪(或者还有个把“老套筒”)就能将他们轻松“点名”。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损失之后,法国军队才在战后换成了蓝色裤子。
由于普法战争的悲剧性结果,法国被迫向德国割让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为了确保东北部边境线的安全,法国开始在边境线上修筑一系列要塞。由于对德复仇主义思潮的蔓延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开始时的防御性战略很快就被进攻性战略所替代。到了1889年,法国军方正式制定了第一号战争计划(Plan 1)。
根据这套战争计划,法国将在下一次对德战争中攻击洛林首府梅兹和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一举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到了1911年,由霞飞(Marshal Joffre)将军所领导的法国最高统帅部最终制定出了代号为第17号计划的对德战争计划。相比起先进的新式武器和巧妙的战略战术,这一计划更多地寄希望于“法兰西士兵们高昂的爱国热情”,按照这一计划,法国军队将采取全面进攻策略,直接击溃强大敌人。难以想象,那些领教过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高居庙堂之上的人们,居然还如此相信“精神战力”。尽管先进武器的重要性在“一战”爆发前的几次冲突中已经露出端倪,但是法国最高统帅部显然没有正确认识到新式武器尤其是机枪在战场上的作用。到了“一战”爆发时,法军采取第17号计划实施作战,结果在短短几个星期时间里,德军就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歼灭了法军的大量有生力量。
相比起这些可爱的法国活宝们,严谨精确犹如瑞士钟表的容克军团可真是靠谱多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德军总参谋部的灵魂人物施里芬(Schileffen),以其天才的战略思维制定出了流传后世的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正如克劳塞维茨所指出的那样,“从布鲁塞尔到巴黎,正是法兰西这个巨人的柔软下腹”,“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就在于集中优势兵力,从比利时取得突破,进而攻占巴黎。“一战”刚刚开始时,德军一度势如破竹,在法国战场上连连取胜。然而,由于在开战之后,比利时政府拒绝德军“借道”进攻法国,并且在德军入侵之后依托一系列坚固要塞尤其是列日要塞,成功地拖住了德军,使得德军丧失了迅速击溃法军主力的机会。法军获得喘息机会,迅速完成动员,并最终在第一次马恩河会战中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势头,完成了史诗般的“马恩河奇迹”。此后,西线战场便在连绵的堑壕和坚固的要塞中陷入了漫长的胶着。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交战双方都可谓是绞尽脑汁,各种战略战术也纷纷出炉。1916年,德军向法军固守的凡尔登发起进攻,这一次,终于轮到德国人犯浑了,和法国人在第17号计划中犯下的错误一样,他们也寄希望于猛烈的进攻能使法国人“流干鲜血”,但是事与愿违,在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交战之后,德国人依然没能在此地取得突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经历了这次胜利之后,法国军方对未来战争的形态产生了非常错误的印象。
到了1918年,随着基尔港水兵起义,红旗升起,王旗落地,威廉二世仓皇跑路,“被插上了‘背后一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终于支撑不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几乎流干了鲜血、葬送了整整一代青年之后,法国终于赢得了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在这场浩劫之中,法国军队一共损失了近600万人,法国的北部诸省几乎被炮火夷平。雪上加霜的是,为了支撑这场代价高昂的战争,在之前的4年中,法国政府背负了巨额战争债务。为了复仇,为了利益,也为了彻底打断德国的脊梁骨,防止战败的德国东山再起,法国和英国等协约国的政治家们试图强加给德国一系列的惩罚性和平条约。最终,在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被迫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了割地赔款的《凡尔赛条约》。根据这项条约,德国丧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兰以及德属新几内亚),还有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表面上看起来,新生的魏玛共和国被敲骨吸髓,已经成了没牙的老虎,但是,正如德高望重的协约国最高统帅福煦(Ferdinand Foch)元帅所冷静指出的那样,“这不是停战,这只是20年的休战”。在法国陆军看来,安全的希望终究还是不能完全寄托在这些公文上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思考,应该通过怎样的措施来防止法国再次遭到入侵。所以,到了20年代早期,法国就开始针对下一次对德战争进行准备。
如果在这时审视一下法国军队,就不难发现,此时的法国军队虽然还带着胜利的光环,可实际上已经是暗藏危机。在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可谓债台高筑,军队里充斥着各种为上一次大战而准备的武器装备。而和其他参战国家情况类似的是,法国政府不可能轻易将这些武器装备全部淘汰,尽管它们已经开始落后,而新式武器由于经济原因也难以迅速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这样一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时,法国陆军被迫使用一些老掉牙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比如说旧式的75毫米和155毫米炮。
比起装备上的不足,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则更为要命。就未来指导战略的方向性问题,法国陆军的最高司令部内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人以带领法军取得最终胜利的福煦元帅为首,信奉“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理念,主张当德国再次对法国构成威胁时,法国军队应该立刻打过莱茵河,直捣老巢。在这些人当中,有曾经以法国军事代表团团长身份在苏波战争期间支援波兰的马克西
姆·魏刚(Marshal Maxime Weygang)将军,作为当时法军中不可多得的杰出指挥官,一系列的战争经验让他比起同时代的其他法国军人对新式武器威力以及现代战争形态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而另外一派人则以霞飞(MarshalJoffre)元帅和一战时在凡尔登战场发出过“决不让他们(德国人)越过防线”(Ils ne passeront pas)的豪言壮语,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的贝当(Henry
Petain)元帅为首,他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凡尔登之战已经清楚地证明,依托永备工事进行强有力防御对防御方具有极大的优势,而进攻方为了达成突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他们又进一步做出判断,一旦再次发生战争,法国最好的战略就是依托一些坚固的永备工事进行防御,尽量消耗敌方有生力量,为后援的盟军到来争取时间,然后共同包围德军,将其消灭。不过,作为此派的中坚人物,贝当和霞飞对防御策略有着不同的见解。贝当本人既有在凡尔登战役期间依托要塞进行抵抗的经验,也有在战争后期面对德军“兴登堡防线”(The Hindenburg Line)等坚固要塞的经验。他据此认为,相比起德军的要塞建设,一条连续的防线更加符合法国防御的需要。奇怪的是,贝当本人似乎对于大量要塞群的建设也并不感冒,他反而更趋向于建造“一战”式样的配合各种障碍物的堑壕网防御体系。而霞飞则和贝当一样有着对法国和德国要塞的深入了解,但是不同于贝当,霞飞显然更推崇连续要塞组成的防线。从日后的马奇诺防线的建造情况看来,霞飞的观点被更多的接受。
就在这接下来的20年里,法国军方之间的不同派别以及军方与政府之间就不同的战略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扯皮,这也直接影响了法国军事力量的发展。这样的连续不断的扯皮也直接体现在了战争计划的多变上。在20年代到30年代早期的这一段时间当中,法国军方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复兴德国的战争计划。其中,P号计划作为对上一年计划的取代,于1921年6月被通过。按照这一计划,部署在德国莱茵兰非军事区左岸的法军集团将在骑兵的掩护下开进鲁尔盆地(Ruhr Basin),控制德国主要的工业中心,直接消灭德国的战争潜力。
在这期间,航空兵和装甲兵将提供有限的支持。到了1923年,德国出现经济危机,难以支付战争赔款时,法军立刻按照该计划开进了鲁尔,史称“鲁尔危机”(Ruhr Crisis)。
就在法军士兵穿过莱茵河时,一个新的战争计划又出炉了。作为日后一系列字母代号计划的先声,这个代号A号计划(Plan A)的战争计划于1924年替代原有的P号计划,其核心是要求有效掌控莱茵河各个渡口,有效调动各步兵师增援占领军,扩大对岸桥头堡。到了1925年,A号计划的改进版A-bis号计划又卷入了摩洛哥的里夫战争(Riff War)和平息叙利亚殖民地叛乱的议程中。
当法军部队撤回莱茵河左岸时,法军开始采取防御性策略,一旦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再度打响,占领军将固守待援,直到后方的增援部队到位。法军将不会再谋求在第一时间发动进攻
行动。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军事统帅们否决了一项直接进攻的策略,转而准备在边境线后修建一条永备
工事防线,依托这一道防线,守军可以坚守数月,直到援军最终到达。到了1929年,由于马奇诺防线已经处在建设当中,而且入伍新兵的义务兵役时间也被缩短到了1年,A-Bis号计划最终被B号计划(Plan B)所替代,因为当时军方已经不再寄希望于能在战时动员大量受过良好训练的预备役人员入伍。而同时,从法国情报部门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德国人已经悄悄突破《凡
尔赛条约》的限制,国防军员额已经达到条约允许上限的4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国情报部门这次高估了老对手的实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军统帅部的相关决策。在德军采取
……
展开
——富勒
★因为采取了特殊措施,阿登森林是不可穿越的。因此,这一段防线不存在危险。
——马歇尔·贝当
★马奇诺防线是作什么用的?……是可以在一长段国境线上使军队得到节约使用的,它不仅可以提供许多局部反攻的出击口,还可以使大批的部队留作后备力量。
——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