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战略新背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与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相匹配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与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重大战略抉择。其中全球影响力是关键词,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上升到全球影响力的战略高度。全球影响力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在全球前沿科技、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上形成全球影响力。要成为全球领先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中心,成为全球前沿技术的研发集聚中心,从而在科技创新上具备影响全球的能力。因此上海必须加快战略布局,依托自主创新力量,组织开展未来20-30年可能影响全球科技革命进程的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从追赶走向领先,甚至引领。这也要求上海在培育和壮大自主创新力量上必须确立全球一流的标杆,努力建设若干全球一流的大学、研究所、研发中心,造就世界级的实验室;建设一支全球一流的科学家队伍,更好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
二是在全球前沿科技带动产业变革、驱动经济发展上形成全球影响力。要成为高科技先锋企业的全球性集聚中心、科技创新成果的全球性转化中心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中心,从而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上成为全球重要的策源地。因此上海必须构建全球领先的营商环境和孵化基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吸引海内外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进行孵化,率先实现产业化。这也要求上海必须培育和集聚两大企业群体,即全球技术领先、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高科技先锋企业群体,以及充满创新活力、谋求快速成长的中小微企业庞大群体。同时要培养造就3支极其重要的人才队伍,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成千上万的创业者队伍和辅助创新创业的投资家队伍。
三是在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配置上形成全球影响力。要构建服务全球的股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成为科技创新资源的全球性配置中心,对全球的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形成影响力和调控力,造就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因此上海必须放眼全球、接轨国际,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建设一批创新资源的全球性市场平台和全球网络体系,培育一批立足上海、全球布局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全球配置能力。这也要求上海必须积极培育和造就一支国际化、高端化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创新资源的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于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
二、构建人才新战略:人才全球战略
《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将培养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成为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先导作用。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新的战略坐标下,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大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为上海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要积极推进战略层面的升级,对应新的战略坐标,从支撑“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际人才高地战略基础上,谋划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新战略。
我们这里特提出“人才全球战略”的新战略思路。这一战略的内涵可概括为:紧紧把握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战略部署,牢牢服务于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和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先保障人才发展,积极实施全球一流、全球引进、全球配置、全球接轨的人才全球战略。
(一)造就全球一流人才
拥有一支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队伍,是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标志和基础。这支队伍,由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创意家组成,是上海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最短缺的人才资源,或者可以说是当前上海发展中的一个短腿。要坚持高端引领的战略导向,坚持长期不懈地引进和培养,努力造就达到全球一流水平的科学家队伍和创意家队伍,努力造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和投资家队伍。
培养造就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队伍,关键是要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平台或载体,包括世界级的大学、实验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高科技先锋企业、投资机构、创意机构、国际机构等。要特别重视建设五类高端载体:一是建设若干能在全球排名进入前50位甚至前20位的一流大学,以及建设若干个世界级实验室;二是集聚一批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和高科技先锋企业,尤其要造就若干代表中国,从上海出发的国家企业;三是集聚一批立足上海,面向全球的大型金融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四是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团体、艺术博物馆和创意设计机构;五是集聚一批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性机构。
上海拥有建设全球一流机构的有利条件。除了中国不断壮大这一客观条件外,上海这座城市,是中国工业、商业的发源地和集聚地,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拥有综合性的产业配套力和优势。到2020年,在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后,这种综合优势将更加突出,将为建设全球一流的人才集聚平台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和配套空间。同时,上海又与多数的国际大都市有所不同,它更类似于纽约州、东京都市圈,有6400多平方公里的都市圈空间,可以承载3000万左右的人口,其人才的高集聚,加上社会需求的大空间、文化交流的高频率,这些也可以成为上海集聚全球一流机构的有利条件。
(二)引进全球各类人才
按照全球影响力的战略定位,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既要大力提升集聚全球一流高端人才的竞争力,也要大力提升集聚全球各类人才前来上海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前者为引领,后者为支撑,两支队伍同等重要。
要更加积极地实施高端人才全球引进战略。缺乏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集聚平台,以及缺乏高端人才培养能力,是上海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仍未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只有拥有全球一流的机构、全球一流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才能培养出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同时也只有拥有了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才能造就全球一流的机构,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客观承认,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实验室、高科技企业,以及科学家、企业家仍然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这种格局还将持续较长时期。因此,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坚持高端引进的主导思想,以更大的开放度和政策竞争力从发达国家物色和引进最急需的高端人才,并以引进为发动机,带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开放,带动高端人才集聚平台的活力释放和影响提升,带动上海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和高端化发展。要动员和支持上海的大学、科研机构、大企业积极搭建国际接轨的引进平台,提出引进清单,专门瞄准全球一流人才集中的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通过全面引进、柔性引进或在发达国家设置分支机构等形式,想方设法引进和使用好全球一流人才。
同时还要积极实施海纳百川战略。既要大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各类人才,也要积极引进其他国家的各类人才,海纳五湖四海人才;既要从全球各地大力引进各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也要从全球各地积极引进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风险投资、法律服务、专业咨询、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各类专业人才,形成综合配套的活跃格局。特别在“一带一路”这一重大的国家战略部署下,上海更要在人才战略上形成新的战术部署,既要主动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更多的学生到上海留学深造,还要有计划地选送中国学生到这些沿线国家留学深造,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更好实施积极提供人才保障。上海要敞开大门,全面开放,努力造就创新创业的巨大活力和魅力,为全球各类人才到上海发展创造更多的事业机会和更强的包容文化,努力成为全球各类人才最向往的全球城市。
(三)培育全球配置功能
全球配置,就是要构建发自上海的全球人才配置体系。这个体系,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集聚功能,配合上海及周边地区企业、机构的海外人才需要,建设全球人才信息和引进网络,形成全球性的人才集聚中心。这个中心,有的以上海为配置主体,主要服务于本土的企业和机构。有的以海外的跨国公司为配置主体,借助其总部的全球配置网络,服务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二是调配功能。配合中国经济全面走出去战略,配套本土跨国公司跨国布局需要,从上海出发,对人才实施全球范围的调配。这种调配,有的要从上海或中国外派国际化人才到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工作。有的按照上海总部的战略和计划为其布局在全球的分支机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招聘和配置。
我们特别强调“全球调配功能”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的重要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面向全球、辐射全球的中心,不仅各类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都要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建有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而且还要有一批机构走向全球,在一些国家和城市设立国际分支机构,服务于其全球化战略。再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由中国本土企业主导的跨国投资、跨国采购、跨国生产、跨国研发等将越来越多,成为常态,这就同步要求上海的人才配置功能必须从目前的集聚为主,转向集聚与调配双功能并行,加快培育和增强全球调配功能,把国内人才调配到海外,还有从海外完成人才调配。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从海外引进最需要的高端人才,遇到地域文化、城市依恋、生活习惯、家庭照应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与货物和服务的流动有着根本性区别,因此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为克服这些引才制约,主动采取海外合作、海外设立机构的做法以引进和使用急需的高端人才。上海要成为本土跨国公司最集聚的城市,具备全球性的人才调配功能是基础,也是前提。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机构将去海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为配合企业的跨国战略,会有越来越多的辅助机构,包括咨询机构、智库机构等跟船出海,这样将在海外形成一个快速成长的人才需求以及同样的人才本地化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全球调配功能建设。
全球配置,还要着力构建一些功能性的载体或平台。主要包括:一是全球性的人才市场。建立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市场载体设施,构建全球发布的信息系统,为各类机构提供面向全球、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人才招摹、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二是全球性人力资源专业公司。既要引进人力资源跨国公司,更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本土的人力资源跨国公司。要与本土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保持同步、紧密配套,促进本土人力资源大公司走向全球,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力资源跨国公司总部基地;三是全球性的人才数据库。依托人力资源跨国公司的力量和网络,建设全球人才数据库,为国内外的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全球各地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数据服务。
(四)接轨全球创新环境
要吸引全球各类人才加入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行动中来,构建与全球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或生态系统是前提和基础。因为创新总是在竞争中出现,创新的竞争归结到根本就是创新环境的竞争。当前的上海在创新创业环境与全球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城市与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在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存在着诸多尚未接轨、未能融入的地方,如果不能加快接轨、缩小差距,上海就不可能吸引全球人才,更有可能失去追赶的机会。比如创新激励不能与全球接轨,就难以形成全球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与全球接轨,就难以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大学和科研院所开放精神不能与全球接轨,就难以成为全球一流人才的集聚平台,也难以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对来自海内外的各类人才缺乏文化包容,就难以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对青年人才缺乏宜居宜业的低成本支撑,就难以汇聚创新创业大军。
全球接轨,就是要与全球最先进的创新创业环境接轨。其中最重要的含义是,开放自己、主动接轨,开放中学习、开放中引进、开放中超越。开放倒逼解放思想,要敢于学习和引进;开放倒逼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全球接轨的另一层特殊含义是,既然接轨,就要不折不扣、认认真真。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我们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有诸多不足,学习先进经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对上轨道,大胆学习、大胆借鉴,才能释放全球接轨的能量。比如对于硅谷的成功,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总结,已经得到了全球各地的高度认同和学习借鉴,其中很多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创新规则,虽然我们难以学到所有,也有一些因土壤不同而不可能全面复制,但只要有利于创新创业,有利于吸引全球人才,就要努力学习和借鉴,比如对创新的激励、对创新的保护、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对人才的评价、对多元文化的认同,等等。
全球接轨,重点要在五个方面推进:一是创新创业人才激励的接轨。充分认可人才的创新创业价值,对人才的创造发明有充分的激励,对人才的创业活动有充分的保障;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接轨。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大学,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要特别重视理工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风险投资机制的接轨。集聚创业资本,造就风险投资成长的土壤,发挥风险投资家和种子投资家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四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接轨。有与大学、研究院所紧密结合的平台型公共服务体系,更有发达的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等的商业性社会服务体系。五是创新创业文化的接轨。就是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特别要宽容流动,支持青年人才向往更有前景的职业。包容失败,为失败者继续提供新的创新机会。
……
展开